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转移到脑部,以及癌症转移到肝脏了就没治了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癌肿瘤从原发部位经过血液或淋巴液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这就是所谓的癌转移,常常转移到大脑、肺部、骨骼和肝脏等。大部分癌症易出现脑转移,使得脑转移瘤跃居颅内恶性肿瘤第1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发生脑转移瘤意味着失去治疗机会,其实不然,只要掌握科学规范的治疗手段,同样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哪些癌症容易出现脑转移?除了肺癌、黑色素瘤以及乳腺癌和胃癌、肠癌和肾癌易出现脑转移外,甲状腺癌和卵巢癌以及宫颈癌也易发生脑转移,还有肝癌和膀胱癌以及前列腺癌等发生脑转移的风险也非常高。脑转移瘤发展速度极快,死亡率又高,生存期不足两个月。做影像学检查时可呈现单发或多发性,囊性或实性病灶,肿瘤周围水肿比较显著。
其早期症状是头痛头晕,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头痛症状进一步加剧,同时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如喷射样呕吐和恶心;也有些患者可出现肿瘤刺激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肿瘤压迫或侵犯脑功能区时,易引起肢体麻木和无力,甚至导致偏瘫,说话功能受到障碍,反应变得迟钝和神情淡漠等,严重时可发生意识障碍。
脑转移瘤该如何治疗?1、放疗
因为药物难以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转移瘤,所以化疗对脑转移瘤几乎没有任何效果。放射治疗是不错的选择如脑立体定向放疗和全脑放射治疗,不过放疗不能获得病理组织,起效时间又比较长,有些肿瘤对放疗并不是很敏感,严重时可出现放射性脑损伤。
2、手术
手术是治疗脑转移瘤的首选,能完整把肿瘤切除,去除压迫,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通过手术治疗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害,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通过手术也能获得脑转移瘤组织标本,利于明确诊断病理类型。
大部分脑转移瘤可通过手术来延长生存期,颅内单一和非功能区的转移瘤首选手术处理;多发或复发的脑转移瘤患者,同样也能通过手术切除来获益;不明确原发灶,需通过手术切除或活检来明确病理诊断;原发灶提示没有适合治疗的靶向药物,需通过手术的方式来获得脑转移瘤标本,然后进行分子检测,寻找适合的靶向药物;放疗或化疗治疗不理想时,还需及早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
若想要知道脑肿瘤是原发性的还是转移性的,还需手术切除或做脑活检,这是诊断脑肿瘤的金标准。同时还需结合肿瘤学病史、全身PET-CT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以及抽血化验肿瘤指标升高来综合评估。脑转移瘤患者通过外科手术能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所以肿瘤出现脑转移后不能过度悲观和焦虑,也不能自暴自弃,可通过外科手术和其他治疗手段来延长患者生存期。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外科门诊一如既往的繁忙,普通外科刘波主任医师同往常一样按时开诊,从江西省远道而来的蓝大姐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了诊室。
凭着近30年的临床经验,刘波主任一眼就看出了患者得了非常严重的肝胆道疾病,面色深黄(黄疸),伴随着些许的痛苦面容,而带来的CT结果也验证了刘主任的推测,一个巨大的阴影盘踞在右肝处。
患者入院后,彩超及CT的结果让刘波主任心情复杂——胆管内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结石,甚至还有结石就在肿瘤的中心处,肿瘤处于右肝,将周围的胆囊、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和十二指肠,右肾等组织全部连在一起,而患者既往没有得过肝炎,而且甲胎蛋白也不高,综合看来,只有恶性程度极高的胆管细胞癌才可能是这样的表现。
第一次术前CT影像
转化治疗是患者唯一的希望还不到50岁的蓝大姐得知自己病情后,很是沮丧。她爱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自己忙了好几年的果园开始有收益,两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谁料自己一得病便是恶性程度如此之高,且已经这么晚期的恶性肿瘤,她一想到这就觉得不甘心。
针对蓝大姐的情况,普通外科科室立即开展了详尽的科内讨论,刘波主任医师提出转化治疗也许可以解救患者,也是目前唯一的希望所在。据悉,所谓的转化治疗就通过利用综合的药物化疗方案将患者的肿瘤缩小,待时机成熟再行手术切除。但是由于蓝大姐的黄疸指数过高,肝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进行化疗药物治疗。综合考量后,专家向患者提出一个先行手术切开胆总管,取出堵塞的结石,待放置T管将淤积的胆汁引流出来后再进行化疗的方案。
手术+化疗肿瘤明显缩小通过专家耐心地讲解,蓝大姐及其家人明白手术的重要性,“我们都相信刘主任团队的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于是蓝大姐果断接受了该治疗方案。
第一次手术如期进行,术中果然见到肿瘤正位于右肝处,牢牢地黏住了周围所有的重要组织,包括十二指肠,右肾,肝门部等部位,甚至在肿瘤边缘还发现了一些散在的白点,术中冰冻病理证实蓝大姐的肿瘤正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肝胆管细胞癌,而且还出现了周围转移扩散现象。
随后常规切开胆总管并取尽结石留置T管进行引流,术后蓝大姐恢复得较好,很快胆红素就降到了正常范围。通过仔细比对各个临床试验的结果和现阶段的指南推荐方案,并综合考量蓝大姐的身体情况,刘波主任团队最终敲定了“吉西他滨+顺铂+替吉奥+百泽安”的三周的强力方案,随着几个周期的化疗后,奇迹出现!肿瘤开始出现明显的退缩,连原来肿瘤内的结石也逐渐退出到肿瘤外了。
第二次术前CT影像
化疗后手术根治性切除随着8个疗程的治疗后,肿瘤逐渐一一解开了与周围组织的侵犯,从而具备了手术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了。蓝大姐随后接受了再次手术:右半肝切除+右肾部分切除+右肾上腺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检+T管引流的复杂手术,术区粘连明显,手术难度很大,但最终刘波主任团队还是顺利完整地移除了病灶,更令人欣喜的是术中的冰冻病理结果证实肿瘤切缘处已经没有癌细胞存留了,达到了病理学根治性切除的效果。
目前蓝大姐顺利康复,不日将出院,尽管未来仍有很多挑战正在等着她,但是至少已经是完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了。刘波主任说,“在肿瘤的治疗上,有的时候不是看见了才去相信,而是只有相信了才会看见。”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转自小荷健康App真实医生笔记
【基本信息】男,47岁
【疾病类型】胰腺癌伴肝转移,Ⅳ期
【治疗方案】采用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化疗5个周期后,实施腹腔镜下根治性胰体尾切除术,术后休养4周后继续化疗6个周期
【治疗周期】治疗10个月左右,终生随访
【治疗效果】化疗后肿瘤标记物逐步下降,影像检查显示胰腺原发肿瘤明显缩小、肝转移灶坏死,手术后肿瘤标记物完全降至正常
一、初识患者
患者男性,47岁,7个月前因为"左上腹痛伴发热"就诊,于外院查腹部增强CT提示:胰腺尾部占位,侵及脾动脉致脾梗死。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查体未见特殊异常,化验显示CA199显著升高(445U/ml),癌胚抗原轻度升高(9.47ng/ml);完善腹部增强MRI显示:胰腺体尾部癌并局部坏死、出血,病变侵及左侧肾上腺及脾门结构,脾动脉远端受累致脾下极梗死;肝内多发转移瘤。
二、患者的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多学科讨论考虑胰腺癌伴肝转移诊断明确,手术无法彻底切除病灶,建议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后进行化疗。因患者及家属拒绝内镜超声下穿刺活检,遂于2020年9月28日开始化疗,化疗方案采用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第1和第8天各给药一次,每3周一个周期。
化疗5个周期后,患者乏力、纳差等化疗反应日益加重,复查肿瘤标记物明显下降,复查增强MRI提示胰尾部病灶较前缩小,肝转移瘤明显坏死。多学科会诊考虑患者化疗效果良好,因化疗副反应较重需暂停化疗,遂决定行手术治疗,术后休养4周后继续化疗。
2021年2月3日全身麻醉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报:胰腺中分化腺癌,大小约4×3cm,侵犯胰腺周围脂肪组织,淋巴结未见转移。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胰瘘经保守治疗好转,2021年3月5日开始辅助化疗,依然采用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三、患者在治疗中注意事项
胰腺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需要注意保护好各种管路。患者家属还需要注意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颜色,如果出现鲜红色或者米汤样液体时,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胰体尾切除术后胰腺断端容易出现胰瘘,只要保持引流通畅,大多不影响正常饮食和活动,多能自行愈合。胰体尾癌手术治疗时会常规切除脾脏,术后多会出现血小板显著升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控制血小板水平和功能,预防血栓性并发症。
采用静脉输液化疗的患者,通常会留置经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或静脉输液港,应注意按时到医院换药和冲管,避免感染和堵塞。化疗期间注意关注饮食、体力状况,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四、患者的治疗效果
患者接受化疗后,肿瘤标记物逐步下降,影像检查提示原发病灶缩小、肝转移瘤坏死,手术后肿瘤标记物恢复到正常水平。
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了脱发,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多,逐渐出现了食欲减退和乏力症状,在围手术期暂停化疗后,患者的食欲和体力均显著恢复。术后4周患者恢复化疗后,副反应均在可耐受范围。
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胰体尾切除手术去除了大部分胰腺组织,消化功能和血糖的调控能力均会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术后早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从低脂、少糖、易消化的食物开始,逐步恢复饮食。进食后腹胀消化不良者,应适当少吃多餐,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食物,进食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出现血糖显著升高的患者需要在内分泌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必要时应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
在术后出院回家后即可开始散步等运动,术后1个月后可逐步增加运动量和恢复日常工作,剧烈的体育锻炼和重体力劳动,建议在术后3个月后开始逐步恢复。
六、医生感悟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即使是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也只有10%左右。
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早期肿瘤引起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出现转移,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
对于初诊时即存在肝转移的胰腺癌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和体力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饮食基本正常、体力状况好的患者,化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目前常用的晚期胰腺癌的化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Fu,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替吉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对消化道的刺激小,不影响患者进食,在患者能够良好耐受的同时,也具备优异的肿瘤控制效果,比较适合我国的胰腺癌患者。
在化疗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患者的药物毒性可能会逐渐加重并日益明显,而抗肿瘤效果可能会逐渐达到平台期,甚至会有耐药肿瘤的出现导致病情恶化。对成功转化为可手术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时机,需要多学科评估讨论决定。适时的手术治疗应尽可能彻底的切除病灶,并在术后患者身体允许时进行辅助化疗,巩固手术效果,预防复发和转移。
目前的临床指南都推荐胰腺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对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靶向药物或免疫药物治疗。对于不适合应用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患者,也可以借助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化疗疗效的预测和化疗方案的筛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点击>>><<<可查看更多相关案例故事,真实经验,安心借鉴~
本文是真实治疗经验,不能作为治疗依据。版权归作者所有,禁止转载。如内容有误或有侵权等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本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