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晚期癌症病人口服吗啡,以及癌症晚期吗啡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医护人员在查房。
红网时刻3月15日讯(通讯员 刘锦文 王晓丰)近日,湖南航天医院疼痛科成功为癌痛患者实施“鞘内吗啡泵植入手术”,术后患者直诉止痛效果好,感叹“终于可以好好睡个整觉了”。
近日,湖南航天医院疼痛科陆续来了多名因癌痛影响生活质量的病友。68岁的张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因罹患晚期肺癌多发骨转移,一年多来全身多处出现针刺及撕扯感疼痛,口服超大剂量止痛药仍不能缓解,张阿姨常因剧烈疼痛而夜不能寐。
“她疼痛发作的时候,碰都碰不得,只能隔着衣服轻轻帮她摸一下,希望能缓解疼痛。”张阿姨的老伴心疼地说道。看着张阿姨被癌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焦急万分的家属四处打听,了解到“鞘内吗啡泵植入手术”后,她们选择到湖南航天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
3月10日,疼痛治疗领域专家疼痛科主任王晓丰成功为患者实施“鞘内吗啡泵植入手术”,术中连接导管仅需要15分钟左右,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3月12日,张阿姨的老伴无比欣慰,“昨晚她睡了这一年多来的第一个整觉,我替她感到开心,终于不痛了。”
王晓丰介绍,鞘内吗啡泵植入手术是将指甲大小的吗啡泵植入患者腹部皮下,通过导管直接输注吗啡到蛛网膜下腔,并通过体外智能控制系统随时调节输注速度,这种做法就相当于在患者体内安置全天候精准投送止痛药的“顺丰快递”,止痛效果是常规口服剂量药效的300倍。该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7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存在中至重度癌性疼痛,许多癌症患者还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鞘内吗啡泵植入手术”为晚期顽固性癌痛及各种难治性、慢性疼痛患者带来福音。
王晓丰表示,吗啡泵属于姑息疗法,应用的体外泵需要与位于体内的导管连接,连接处需要保证严格无菌,所以要定期换药,避免感染。虽然只能缓解疼痛,但可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癌症本身的治疗没有任何影响,但对于伴有疼痛的患者来说,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疼痛科使用的材料是最经济的,材料费用 9 千左右。一次安装可永久使用,还可以极大地节省口服止痛药物等费用。
当你处于生命末期,面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消逝,你会选择怎样的姿态告别这个世界?
▽
对于已经被疾病“宣判死刑”,现有医疗手段也回天乏术的病人来说,姑息治疗,能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生命舒适度,减少疾病痛苦,且可以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保持尊严。
世界卫生组织对姑息关怀的定义:
●对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病人和他们的亲人提供整体的关怀;
●通过各种临床措施进行早期识别,积极和整体的评估,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
●聚焦在缓解疼痛和控制其他的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的、社会的、心理的和心灵的痛苦症状等,以改善病人和家属的生命质量。
社会老龄化,癌症患者不断增多……社会亟需姑息医学,然而,与热门科室相比,姑息医学科更为“冷门”,你也许听过眼科、胃肠外科、呼吸内科,但你应该很少听过姑息医学科。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姑息医学起步较晚。
受传统观念影响,姑息医学科也常遭到大众的误解,有的家属认为把患者转到姑息医学科,等于遗弃,等于让他们“等死”。
面对民众的误解与发展中的困难,有那么一部分人仍坚守着。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的姑息医学科是中国姑息医学的先驱机构。李金祥教授创建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团队,在国内的姑息医学领域里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那么,该院姑息医学科的发展中有哪些经验?目前面对哪些困难?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姑息医学?
01
少有人走的路
从1个医生2张床位,发展到如今的40余人的专业医护团队和34张床位的病房、1个居家服务机构,在全国乃至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团队,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用了25年的时间。
1995年,是该科的“艰苦创业”期。当时创始人李金祥教授在英国留学期间,首次接触到国外的姑息医学专业,回国后创建了姑息医学科,率先在国内开展姑息关怀/安宁疗护服务。
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是国内姑息医学先驱机构,这就意味着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探索,找到一个符合现实的临床服务模式。
如今,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已发展成为集临床、教育和科研为一体,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型安宁疗护中心,每年为超过1500名生命有限患者提供姑息关怀/安宁疗护服务。
这条路,是怎么探索的?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和四川省安宁疗护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慧平医生告诉医学Plus,为了保持与国际水平接轨,科室每年都会派医护人员赴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和留学。
2019年,陈慧平医生就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牛津大学访学一年。
向最优秀的学习,再消化理解运用,把知识经验输出,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在李金祥教授的领导下,该科的专业团队撰写《姑息医学》、《晚期癌症病人口服吗啡》和《引领姑息关怀 - 导航安宁疗护》等专著13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300余场的教育培训,培训了6万余名相关的医护执业者,并且在四川大学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培养后备人才。
尽管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还是趟出了一条逐渐宽阔的大道。
02
医者仁心
是仁心,也是”人心“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陈慧平医生介绍,目前,愿意从事姑息关怀/安宁疗护的专科医护人员还是太少,她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的人才,加入到姑息关怀/安宁疗护的队伍:
①专业技能方面:需要全科医生的基本功,最好有老年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知识背景;
②有耐心和爱心,愿意在交流沟通上花时间精力:姑息医学更需要医者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沟通就是一种治疗;
③愿意付出:姑息医学需要医护人员付出更多,需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坚持。
描述医生这个职业时,“付出”“奉献”字眼常常被提起。
奉献需要内驱力,对“奉献”要求更高的姑息医学科的医护们,内驱力是什么?
曾经有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认为姑息医学科照顾终末期病人没技术含量,但陈慧平医生却认为,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用自己的医学技能,帮助个体实现生命末期最大限度的舒适和充分的尊严,更能实现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医者仁心,是仁心,也是“人心”。
姑息医学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常常承受巨大压力,陈慧平医生称之为“职业耗竭”。
来姑息医学科的患者,都是处于生命末期的病人,我国的死亡教育是缺失的,面对死亡,如何告知家属?家属要不要告知患者?怎么告知?这个过程很不容易。
生命末期患者的医疗决策是困难的,家属常常不知所措,难以选择。是选择有创的、增加痛苦的、可能延长生命/濒死的措施?还是维持患者的平静与舒适,让最后短暂的时光更有尊严?
这些困难的决策,不仅家属承受着压力,也给姑息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带来更大压力。
病痛的折磨让终末期病人痛苦万分、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医护人员要不断监测、及时处理,安抚家属,帮助家属共同做决策,“在姑息医学科,照顾一个病人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大,相当于照顾四五个普通患者。”陈慧平医生说。
能一直留在姑息医学科的医护,都是英雄。
在姑息医学科,有人承受不了,离开了。“也能理解,确实很难。”她说。
但是姑息关怀团队是温暖的,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能够相互倾诉、排解职业压力,并不断学习新的治疗方式如尊严治疗、芳香治疗,提高职业技能……相互搀扶,鼓励和帮助。
陈慧平医生介绍,随着国家对姑息关怀/安宁疗护越来越重视,同行者也越来越多,但距离满足我国安宁疗护的巨大需求还有很大缺口,所以他们一直在坚持做教育培训,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加入进来。
学科发展不只是靠几个人的带动,也希望社会力量、慈善基金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这个“平行世界”里,形成合力,一起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也在此呼吁:希望更多的义工能参与到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的志愿者服务中来,如果您有兴趣,欢迎与邮件联系。
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
愿我们能笑着离开……
文/编辑:乐康;图:123r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