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症转移淋巴(甲状腺癌症死亡率)

2023-09-09 22:11:09
肿瘤知识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甲状腺癌症转移淋巴(甲状腺癌症死亡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甲状腺癌症转移淋巴,以及甲状腺癌症死亡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34岁,乳头状甲癌,淋巴结5个均为转移,该不该做碘-131治疗?

今天和大家分享个病例,这是前段时间找我咨询的病例,

是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需要做放射性碘治疗,

我们先来看一下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4岁

近期做甲状腺手术,

病理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

两个病灶,最大径为0.1-1.6cm,

清扫了5个淋巴结均为癌转移(5/5),

病理TNM分期为pT1b(m)N1a。

现在的问题是,

该患者要不要做放射性碘治疗?

根据2021版中国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癌指南规范,

低危组的定义如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符合以下全部条件者):

无局部或远处转移

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均被彻底清除

无肿瘤侵及腺外组织

原发灶非侵袭性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鞋 钉型或柱状细胞型等)

如果给予放射性碘治疗,治疗后显像无甲状腺外碘摄取

无血管侵袭

cN0或≤5个微小转移淋巴结(<2mm)pN1

因此,结合指南对危险度分层的定义,

该患者的复发危险度分层为低危组,

然而,指南建议中危以上才需要做碘-131治疗,低危组是不需要做的,

所以,根据患者目前提供的资料,是可以不用做碘-131治疗。

但是,有个严峻问题不得不提出,

就是该患者的淋巴结只切了5个,

而且都是有转移,

刚好是低危和高危的分界点,

如果再清扫了1个,会不会也是转移呢?

因此,如果该患者有做碘治疗的意愿,或者治疗上激进一点,

是可以考虑做碘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该患者是行甲状腺单侧切除,

如果要做碘治疗,

则需要再做一次手术将对侧甲状腺切除。

最后,我想说的是,

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

在考虑做碘治疗前,

需要多方面考虑,

以避免过度治疗及治疗不足。

得了甲状腺癌,治疗的越多,错的越多?

​有一天,你被诊断出了甲状腺癌。

你的第一反应是:OMG,这不是真的!

然后你振作起来并下定决心,老子要赶快搞死癌细胞!

因为你常常听大人说起,癌症的治疗要争分夺秒!

于是你急吼吼的花钱找黄牛排队,找熟人排手术,希望尽快消灭掉身上的坏东西。

对于大多数癌症,早发现早治疗,并没有错。

但今天的话题恰恰相反:得了甲状腺癌,遇到下面三种情况,需要学会观察和等待。

甲状腺微小癌的观察和等待

先来看看甲状腺癌发病率的数据:

1990年,美国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是5/100000

乳头状癌所占的比例是80%

甲状腺癌的年死亡率是0.4/10万

现在,美国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是16/100000

乳头状癌所占的比例是90-95%

甲状腺癌的年死亡率是0.45/10万

三十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异常升高,死亡率几乎保持不变,乳头状癌占比明显增加。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铁的事实: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

我们国家甲癌发病率的数据可能更炫目:

美国三十年的时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两倍;而在北京和上海,发病率增长两倍只花了不到年。

三十年前,一个知名三甲医院甲状腺年手术量是几十台;而现在,可能是几千台

最新的肿瘤大数据显示,国内乳头状癌的占比已经达到了99%。这个数值越高,也意味着过度诊断越严重,因为其余类型的甲癌数量几乎是恒定的。

是啊,有很多甲状腺癌需要手术。

非乳头状甲状腺癌需要手术!

术前发现有转移的乳头状癌需要手术!

原发大于1厘米的乳头状癌需要手术!

但是,还有很多术前无转移的微小癌,大概永远不会威胁生命。

当体检机构将它们诊断出来,这已经是过度诊断!

当外科医生建议手术,告诉病人得了一种几乎可以治愈的癌症,而不是它本身可能就不需要治疗的时候,这已经是过度治疗!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转移淋巴结的观察和等待

术后出现可疑的淋巴结,对于很多乳头状癌和髓样癌的病友,是一件常见又不爽的事情。

很多病友和一些外科医生,把术后出现转移淋巴结再手术称之为割韭菜。

来一拨,割一拨,割了再长继续割,就是这么屌。

对于乳头状癌,可疑淋巴结大多不是新长的韭菜,而是没割干净的韭菜。

这韭菜也不是长在地里的,而是人身上的,所以不该割的这么随心所欲。

有些韭菜,观察观察再割可能效果更好,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病友术后彩超发现了一颗侧颈区的可疑淋巴结。

但他实际有两颗不好的淋巴结,还有一颗在中央区。

因为中央区的可疑淋巴结比较小,术后的彩超没法发现。

如果马上再手术,那么肯定会遗漏中央区的转移淋巴结,导致以后可能还要第三次手术。

如果术后随访一段时间,等中央区可疑淋巴结在彩超上出现再手术,也许就能一网打尽。

是啊,有一些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相互融合的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可能侵犯关键部位的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短边大于1厘米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但是,还有一些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

这些可疑淋巴结短边只有3/5毫米,能够长期的保持稳定,是适合观察的。

这种适度的观察,并没有造成远处转移的风险。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为了寻找适当的干预时间。

肺转移的观察和等待

甲状腺癌的肺部转移,不常见,但也会发生。

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如果远处转移吸碘好,那么碘治疗往往可以解决问题。

但有一部分吸碘不好/不吸碘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髓样癌,远处转移了,就不得不面对带癌生存的现实。

不过,很多远处转移灶可以观察相当长时间。

我这个月去本地的癌症中心年度随访,碰到一个乳头状癌的病友。

他1999年的时候就有肺转移,转移灶是2毫米,也不摄碘。

二十年的时间他没有进行治疗,转移灶确实缓慢的进展到18毫米。

医生现在建议他进行靶向治疗,因为担心肿瘤继续进展会影响他的功能。但是对比二十年前,现在又有了不少新的药物,新的希望。

很多年轻的乳头状癌病人从发现肺转移到需要进一步干预,需要的时间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当下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寄希望于以后医学的发展。

本文首发于最专业的甲状腺微信公众号:温哥华小文青。

甲状腺癌会转移吗?转移了还有救吗?

2022年世界甲状腺宣传周系列科普(四)

甲状腺癌会转移吗?

如果转移有神马规律?

弱弱地问:

转移了还有救吗?

甲状腺癌出现转移的前因后果

甲状腺癌常见病理类型有四类,其中占比达80%的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在医务人员中常按英语简称为PTC。据统计它有30%的病例会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但出现远处转移概率较低,总的发生比率小于5%。本文简要介绍PTC转移的原因、规律、诊断、治疗以及结局。

1. PTC转移的原因

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PTC也会出现转移,表现在甲状腺以外的地方出现同样的肿瘤。当前认为:正常甲状腺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基因出现突变后,转变为癌细胞,而随着癌细胞在甲状腺中生长,受微环境影响以及癌细胞内基因改变的累积,某些癌细胞具有了侵袭性、转移性能力,就可以进入周围淋巴管、血管转移到淋巴结、骨、肺等甲状腺以外的器官定植、生长、发展(见下图)。

2. PTC转移的规律

转移的一般规律如下:首先淋巴转移,表现为靠近甲状腺肿瘤位置的区域淋巴结常先出现转移,医学上称之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后继续进展则转移到稍远离肿瘤位置的颈侧区淋巴结(见下图)。

其次血运转移,表现循血运到骨(脊椎骨、肋骨、髂骨及其他长骨),到肺(见下图)。

3. PTC转移的诊断

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流程:首先颈部超声检查判断淋巴结可疑累及部位、大小、多少;随后可对可疑淋巴结行细针穿刺细胞病理检查,并穿刺洗脱液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水平。
远处转移诊断流程;一般首先肺部CT检查、全身骨扫描、PET/CT,以及结合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检测,甚至需要取组织病理予以确诊。

4. PTC转移的治疗

PTC转移时期分为两种情况,原发癌诊断时即发现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同时转移),或者在原发癌手术后发现淋巴结、远处转移(异时转移)。
同时转移的治疗:
区域淋巴结转移需要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而远处如肺、骨转移,一般在术后行放射碘治疗(131I);如转移骨肿瘤影响功能需要相应手术处理。
异时转移的治疗:
区域淋巴结转移据转移淋巴结多少、大小、是否涉及关键结构(如大血管、食道、气管等)等决定是否再次手术清扫;骨、肺远处转移一般首先行放射碘治疗,碘抵抗时行靶向治疗。

5. PTC转移的结局

目前的统计显示单纯区域淋巴结转移对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影响较小。但骨、肺远处转移对生存率有明显影响,如果对以上治疗反应好,病灶能达到完全缓解,则预后相对好;如果治疗反应差,则5年生存率下降至50%以下。

专家介绍:

杨治力

博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甲乳疝外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甲状腺癌的微创手术治疗。现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Frontiers Oncology》等期刊审稿专家。先后主持国家、市级基金项目等共3项;发表在包括JCEM等专业顶刊文章多篇。

专家门诊时间地点:

周二下午 门诊十楼B区1号诊室

周四上午 门诊十楼B区16号诊室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甲乳疝外科 副主任医师 杨治力

通讯员:顾海鹰

编辑:黄萌楣

审校:谢涛

核发:万洪新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4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