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甲状腺癌症转移淋巴,以及甲状腺癌症死亡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和大家分享个病例,这是前段时间找我咨询的病例,
是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需要做放射性碘治疗,
我们先来看一下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4岁
近期做甲状腺手术,
病理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
两个病灶,最大径为0.1-1.6cm,
清扫了5个淋巴结均为癌转移(5/5),
病理TNM分期为pT1b(m)N1a。
现在的问题是,
该患者要不要做放射性碘治疗?
根据2021版中国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癌指南规范,
低危组的定义如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符合以下全部条件者):
无局部或远处转移
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均被彻底清除
无肿瘤侵及腺外组织
原发灶非侵袭性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鞋 钉型或柱状细胞型等)
如果给予放射性碘治疗,治疗后显像无甲状腺外碘摄取
无血管侵袭
cN0或≤5个微小转移淋巴结(<2mm)pN1
因此,结合指南对危险度分层的定义,
该患者的复发危险度分层为低危组,
然而,指南建议中危以上才需要做碘-131治疗,低危组是不需要做的,
所以,根据患者目前提供的资料,是可以不用做碘-131治疗。
但是,有个严峻问题不得不提出,
就是该患者的淋巴结只切了5个,
而且都是有转移,
刚好是低危和高危的分界点,
如果再清扫了1个,会不会也是转移呢?
因此,如果该患者有做碘治疗的意愿,或者治疗上激进一点,
是可以考虑做碘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该患者是行甲状腺单侧切除,
如果要做碘治疗,
则需要再做一次手术将对侧甲状腺切除。
最后,我想说的是,
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
在考虑做碘治疗前,
需要多方面考虑,
以避免过度治疗及治疗不足。
有一天,你被诊断出了甲状腺癌。
你的第一反应是:OMG,这不是真的!
然后你振作起来并下定决心,老子要赶快搞死癌细胞!
因为你常常听大人说起,癌症的治疗要争分夺秒!
于是你急吼吼的花钱找黄牛排队,找熟人排手术,希望尽快消灭掉身上的坏东西。
对于大多数癌症,早发现早治疗,并没有错。
但今天的话题恰恰相反:得了甲状腺癌,遇到下面三种情况,需要学会观察和等待。
甲状腺微小癌的观察和等待
先来看看甲状腺癌发病率的数据:
1990年,美国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是5/100000
乳头状癌所占的比例是80%
甲状腺癌的年死亡率是0.4/10万
现在,美国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是16/100000
乳头状癌所占的比例是90-95%
甲状腺癌的年死亡率是0.45/10万
三十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异常升高,死亡率几乎保持不变,乳头状癌占比明显增加。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铁的事实: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
我们国家甲癌发病率的数据可能更炫目:
美国三十年的时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两倍;而在北京和上海,发病率增长两倍只花了不到十年。
三十年前,一个知名三甲医院甲状腺年手术量是几十台;而现在,可能是几千台。
最新的肿瘤大数据显示,国内乳头状癌的占比已经达到了99%。这个数值越高,也意味着过度诊断越严重,因为其余类型的甲癌数量几乎是恒定的。
是啊,有很多甲状腺癌需要手术。
非乳头状甲状腺癌需要手术!
术前发现有转移的乳头状癌需要手术!
原发大于1厘米的乳头状癌需要手术!
但是,还有很多术前无转移的微小癌,大概永远不会威胁生命。
当体检机构将它们诊断出来,这已经是过度诊断!
当外科医生建议手术,告诉病人得了一种几乎可以治愈的癌症,而不是它本身可能就不需要治疗的时候,这已经是过度治疗!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转移淋巴结的观察和等待
术后出现可疑的淋巴结,对于很多乳头状癌和髓样癌的病友,是一件常见又不爽的事情。
很多病友和一些外科医生,把术后出现转移淋巴结再手术称之为割韭菜。
来一拨,割一拨,割了再长继续割,就是这么屌。
对于乳头状癌,可疑淋巴结大多不是新长的韭菜,而是没割干净的韭菜。
这韭菜也不是长在地里的,而是人身上的,所以不该割的这么随心所欲。
有些韭菜,观察观察再割可能效果更好,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病友术后彩超发现了一颗侧颈区的可疑淋巴结。
但他实际有两颗不好的淋巴结,还有一颗在中央区。
因为中央区的可疑淋巴结比较小,术后的彩超没法发现。
如果马上再手术,那么肯定会遗漏中央区的转移淋巴结,导致以后可能还要第三次手术。
如果术后随访一段时间,等中央区可疑淋巴结在彩超上出现再手术,也许就能一网打尽。
是啊,有一些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相互融合的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可能侵犯关键部位的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短边大于1厘米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但是,还有一些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
这些可疑淋巴结短边只有3/5毫米,能够长期的保持稳定,是适合观察的。
这种适度的观察,并没有造成远处转移的风险。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为了寻找适当的干预时间。
肺转移的观察和等待
甲状腺癌的肺部转移,不常见,但也会发生。
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如果远处转移吸碘好,那么碘治疗往往可以解决问题。
但有一部分吸碘不好/不吸碘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髓样癌,远处转移了,就不得不面对带癌生存的现实。
不过,很多远处转移灶可以观察相当长时间。
我这个月去本地的癌症中心年度随访,碰到一个乳头状癌的病友。
他1999年的时候就有肺转移,转移灶是2毫米,也不摄碘。
二十年的时间他没有进行治疗,转移灶确实缓慢的进展到18毫米。
医生现在建议他进行靶向治疗,因为担心肿瘤继续进展会影响他的功能。但是对比二十年前,现在又有了不少新的药物,新的希望。
很多年轻的乳头状癌病人从发现肺转移到需要进一步干预,需要的时间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当下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寄希望于以后医学的发展。
本文首发于最专业的甲状腺微信公众号:温哥华小文青。
2022年世界甲状腺宣传周系列科普(四)
甲状腺癌会转移吗?
如果转移有神马规律?
弱弱地问:
转移了还有救吗?
甲状腺癌出现转移的前因后果
甲状腺癌常见病理类型有四类,其中占比达80%的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在医务人员中常按英语简称为PTC。据统计它有30%的病例会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但出现远处转移概率较低,总的发生比率小于5%。本文简要介绍PTC转移的原因、规律、诊断、治疗以及结局。
1. PTC转移的原因
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PTC也会出现转移,表现在甲状腺以外的地方出现同样的肿瘤。当前认为:正常甲状腺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基因出现突变后,转变为癌细胞,而随着癌细胞在甲状腺中生长,受微环境影响以及癌细胞内基因改变的累积,某些癌细胞具有了侵袭性、转移性能力,就可以进入周围淋巴管、血管转移到淋巴结、骨、肺等甲状腺以外的器官定植、生长、发展(见下图)。
2. PTC转移的规律
转移的一般规律如下:首先淋巴转移,表现为靠近甲状腺肿瘤位置的区域淋巴结常先出现转移,医学上称之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后继续进展则转移到稍远离肿瘤位置的颈侧区淋巴结(见下图)。
其次血运转移,表现循血运到骨(脊椎骨、肋骨、髂骨及其他长骨),到肺(见下图)。
3. PTC转移的诊断
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流程:首先颈部超声检查判断淋巴结可疑累及部位、大小、多少;随后可对可疑淋巴结行细针穿刺细胞病理检查,并穿刺洗脱液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水平。
远处转移诊断流程;一般首先肺部CT检查、全身骨扫描、PET/CT,以及结合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检测,甚至需要取组织病理予以确诊。
4. PTC转移的治疗
PTC转移时期分为两种情况,原发癌诊断时即发现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同时转移),或者在原发癌手术后发现淋巴结、远处转移(异时转移)。
同时转移的治疗:
区域淋巴结转移需要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而远处如肺、骨转移,一般在术后行放射碘治疗(131I);如转移骨肿瘤影响功能需要相应手术处理。
异时转移的治疗:
区域淋巴结转移据转移淋巴结多少、大小、是否涉及关键结构(如大血管、食道、气管等)等决定是否再次手术清扫;骨、肺远处转移一般首先行放射碘治疗,碘抵抗时行靶向治疗。
5. PTC转移的结局
目前的统计显示单纯区域淋巴结转移对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影响较小。但骨、肺远处转移对生存率有明显影响,如果对以上治疗反应好,病灶能达到完全缓解,则预后相对好;如果治疗反应差,则5年生存率下降至50%以下。
专家介绍:
杨治力
博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甲乳疝外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甲状腺癌的微创手术治疗。现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Frontiers Oncology》等期刊审稿专家。先后主持国家、市级基金项目等共3项;发表在包括JCEM等专业顶刊文章多篇。
专家门诊时间地点:
周二下午 门诊十楼B区1号诊室
周四上午 门诊十楼B区16号诊室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甲乳疝外科 副主任医师 杨治力
通讯员:顾海鹰
编辑:黄萌楣
审校:谢涛
核发:万洪新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