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镇痛泵的配方,以及癌症晚期止痛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顽固性癌痛有多痛?如果说顺产分娩时的疼痛是顶级的疼痛,那么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的顽固性疼痛则是持续这么痛,无眠无休!有些癌症患者大把大把地吃各种止痛药都无法止痛,实在受不了而选择轻生。记者今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在体内“埋入”鞘内镇痛泵,只要非常小的剂量就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可大大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山一院疼痛MDT团队部分成员
口服止痛药能止痛也能“要命”中山一院麻醉科冯霞教授介绍,癌痛是癌症病人晚期较为常见的一个症状。目前,大多数癌痛可以通过口服镇痛药物得到较好的控制,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在口服镇痛药物后疼痛仍控制不佳,或者无法耐受大剂量镇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便秘,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呼吸抑制而导致病人死亡,换句话说,癌症患者可能不是死于癌症本身,是有可能死于大剂量止痛药的不良反应。而对于一些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他们甚至连水都能喝,止痛药连吃都不能吃。
手掌大小的镇痛泵植入体内
每天0.1毫克吗啡成功止痛其实一种治疗癌痛的新技术——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成为了癌症患者治疗的福音。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输注泵,将泵内吗啡匀速持续注射到患者蛛网膜下腔,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与脊髓中的神经受体相结合,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是目前国内外镇痛领域的领先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给药方式。冯霞教授介绍,这种给药方式所需的吗啡剂量仅需口服吗啡剂量的“三百分之一”就能达到同样的止痛效果,其安全性高、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镇痛效能高、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对癌痛的恐惧感和家属的心理负担。
冯霞教授介绍,此前他们在疼痛门诊接诊过一位胰腺癌患者,这位患者此前服用了多种、大量止痛药,仍痛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后来植入了鞘内镇痛泵,每日仅需在椎管内注入0.1毫克吗啡,就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手术过程中(图由受访者提供)
患者可用“遥控器”自行调整药物释放量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向贤宏副教授介绍,鞘内镇痛泵植入一般是在影像科的指引下,由放射介入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共同完成。植入成功后,一般仍需住院数日,这期间一是要预防感染的发生,二是对药物进行剂量调整,找到“最小剂量与最佳止痛效果”的结合点。病人回到家后日常洗澡、活动都不受到影响,根据每人所需用药的不同,大约3-6个月回到医院补充药物即可,止痛泵可以终生保留在体内。
向贤宏副教授介绍,这种止痛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患者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有部分患者在夜间可能突然出现“爆发痛”,这是他可以通过一个手机大小的遥控器,自行增加药物的释放,达到立即止痛的效果,使用非常灵活、人性化。
患者可通过这个“遥控器”调节药物剂量
癌痛别忍,你也可拥有高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冯霞教授想提醒正饱受癌痛困扰的患者,癌症无需忍,可及时到疼痛门诊就医。中山一院疼痛MDT团队是由麻醉、放射介入、影像、药物等不同专科的专家组成,会共同为癌症患者制定止痛方案。
有不少癌症患者通过及时、持续地止痛后,可以拥有高质量、有尊严的生活,甚至对于治疗又重燃信心。
癌痛,到底有多痛?有人形容“像针扎了似的”,有人觉得“如刀割”,还有人被癌痛折磨得生不如死……
统计资料表明,在所有癌症患者中大约50%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晚期患者中70~90%会经历疼痛。持续存在的严重癌痛是患者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80%与严重的疼痛有关。
如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成了癌症患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患者自述:癌痛刻骨铭心,比死亡更可怕!我叫王安,今年67岁,本来生活顺遂,子女也都成家立业,我自以为可以跟我的其他朋友一样,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
然而,生活却给了我重重一击,去年4月16日,我被确诊为肠癌晚期,且伴有全身性骨转移。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只能进行保守治疗。
尽管我努力调整心态,努力用乐观的心情去面对、配合癌症治疗,但病魔却一次次凶狠地痛击我。
癌症转移导致我全身性疼痛、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造成严重贫血。病情一直恶化,我也像棵老树般急剧枯朽下去,癌症引发的疼痛更是让我每天生不如死,那种疼痛是刻骨铭心的,我不止一次想,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一了百了。
当时,我因为全身骨转移疼痛难忍,不管平卧、侧卧,都无法缓解疼痛,只能整日彻夜地站着、走着,一天24小时无法入睡,饭也吃不下,连续十几天下来,身体已经到达极限,生理心理上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只是我终日陷在紧张、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中,我的家人也一筹莫展,整个家都笼罩在愁云惨雾中。
为了缓解疼痛带来的身心折磨,家人不敢让我继续待在家里“自生自灭”,带着我到市医院求救。
医生接诊后,认真分析了我的检查资料,跟我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止痛,忍了这么久,你应该受了不少罪吧?不过放心,不管病情多么复杂,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想办法解决,你明天过来住院治疗。”
医生的话仿佛一颗定心丸,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癌痛是不需要忍的!是可以解决的!第二天,我便住进了疼痛治疗中心病房。
初步治疗开始,服用了医生开的镇静、止痛药之后,我竟然一口气睡了5小时!这是从得癌症来,我睡得最舒服、最安心的一次觉。原来无痛的感觉是如此美好,哪怕体内癌细胞依然存在,我却觉得宁静、温暖。
之后的镇痛治疗,我积极配合,甚至每天都无比期待,渐渐地,癌痛被控制住,觉能睡了,饭能吃了,人也一天比一天有精神了,我重新燃起了对抗癌症的信心。
如今,确诊癌症已一年,我仍在与病魔的抗争中,但我知道我并不是孤身一人,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和家人们陪伴在侧,我并不害怕。
而我也想用自己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其实,癌痛并不需要忍,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今医学水平发达,很多你认为不可能跨过的难关,其实都有办法解决。
抗癌是一场持久战,难关一个一个跨,终会看见希望的曙光。
二、疼痛是可以缓解的,不需要忍根据多年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癌症疼痛的原因大体上分为3种情况:癌症本身导致的疼痛,大约占癌痛的70%;癌症治疗导致的疼痛(如化疗、放疗、有创检查、静脉穿刺等),大约是10~20%;此外还有癌症患者同时伴有的慢性疼痛(如腰腿痛、关节炎、带状疱疹等),约占10%。
很多患者认为,痛只能忍,没办法治疗。其实,医学角度上看,癌痛不只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治疗。
癌痛常会引起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甚至造成免疫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使患者丧失对抗癌症的信心,放弃了积极的治疗。因此,癌痛患者不应对疼痛极尽忍耐,闭口不言,而应当尽早接受镇痛治疗。
有学者研究发现,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的癌症病人,自杀风险下降20%~40%。然而数据显示,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症状严重,约30%的患者严重疼痛直至死亡都没有缓解。可见,癌痛若能规范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都有积极意义。
三、镇痛药物并不会上瘾在临床镇痛治疗中,常有癌痛患者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的人忍着痛不说,有的人认为镇痛治疗“治标不治本”,还有人担心服用吗啡会成瘾。这些想法都是对镇痛治疗的片面认识。
实际上,以吗啡为例,其在临床上的成瘾病例可以用罕见来形容。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疼痛科主任阮祥才表示,癌痛治疗中的吗啡使用剂量很小,但它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如果疼痛得到有效、稳定的控制,癌痛病因被去除,那么可以采用合适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减量,实现停药。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癌症患者停药需谨遵医嘱,避免突然停药,以免出现严重的药物戒断综合征。
目前,癌痛药物治疗一般遵循WHO三阶梯治疗原则。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用于轻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可酌情应用辅助药物。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镇痛药,当非阿片类镇痛药不能满意止痛时可选用,常用于中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药物是可待因。一般建议与第一阶梯药物合用。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治疗中度或重度癌性疼痛,当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药物疗效差时可使用,主要药物为吗啡。
经过规范药物治疗1~2周后,如果患者疼痛仍得不到有效缓解,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则称之为难治性癌痛。近年来,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为难治性癌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常用的技术包括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神经阻滞/毁损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电刺激技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等。
可以说,目前临床上已经有多种方法来应对不同程度的癌痛,患者要有寻找专业帮助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心理疏导很重要疼痛感受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且不宜适应,与人格特征、早期经验、认知影响密切相关。肿瘤晚期癌痛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绝望等心理障碍,造成疼痛治疗困难。这就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的疏导。
患者家属可以采取分散和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使患者疼痛处于抑制状态,减轻疼痛感受强度,如通过看电视、语言交流,读书看报等方法,把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疼痛会大大减轻。
家属和医护人员还可以告知患者发生剧烈癌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通过自身调节会减轻疼痛,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
除此之外,癌痛患者知识教育也很重要,让其了解癌痛发生的原因、发作类型、治疗方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升与病痛做斗争的信心。鼓励患者不要作无谓的忍痛,发生不良反应时与医务人员及时沟通,定期复诊治疗。
虽然目前癌症还没有办法彻底根治,但想让患者“不痛”,以现在的医学手段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癌症患者要有正确认识,不必“咬牙忍痛”,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可以让自己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参考资料:
[1]《于世英:应对癌痛,观念要先行》.健康报.2014-12-05
[2]《癌痛治疗:应尽早开始》.医药经济报.2011-08-22
[3]《规范为癌痛诊疗打开新局面》.健康报.2018-10-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