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内蒙古老中医治疗癌症,以及老中医癌症治疗专家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女士(化名)原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她是内蒙古某医院的护士。可不幸的是,疾病找上了门。20年前,她因卵巢癌接受手术治疗,从此之后,她辞掉了工作,踏上了漫漫就医的旅途。20年间,她奔走于宁医大总院与内蒙之间,做了四次手术,手术难度一次比一次大,但是凭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在医疗新技术的支撑下,她顽强的跟病魔作斗争,每次都起死回生,连她的主治大夫都说这是个奇迹。
手术历程
1996年,王女士因“卵巢癌”在宁医大总院做手术治疗;8年之后的2004年,她检查时发现直肠上有肿瘤,做了“直肠癌”手术;2009年,王女士大腿上方(左股骨上段)长了一个肿瘤,大夫检查之后说是一个转移癌,于是在宁医大总院脊柱外科由施建党主任医师做了“左股骨上段肿瘤切除并肿瘤关节重建术”,术后病人恢复很好;2012年,王女士出现腰疼及下肢无力症状,检查发现她胸11椎体和腰5椎体出现转移癌,于是施主任又做了经后路胸11全脊椎整块切除重建术,紧接着施主任又做了腰5椎体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好,腰痛及下肢瘫痪症状消失,患者本人及家属非常满意。
大夫说法
据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外科施建党主任介绍:王女士2012年因胸11椎体和腰5椎体转移癌需要做胸11全脊椎整块切除重建及腰5椎体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这两种手术都是区内首次开展,尤其是脊柱肿瘤后路全椎切除术,这是脊柱领域最具挑战性手术,以往病人及医生面对患者这种情况,大多都会放弃治疗。但此手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手术疗效常好。为了病人生存的一线希望,医生们愿做百分百的努力。于是我们采用这一最新的手术方法给这个病人进行了这个手术,此手术的优势是不切开胸腔,单纯从后背就将脊柱肿瘤完整切除。术前王女士双下肢是瘫痪的,术后完全恢复,能下地走路,生活自理。腰5椎体病变没有压迫神经,采用了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这种微创治疗的方法,通过局部放疗完成治疗。
一般来说,多发性转移癌生存期都比较短,尤其是骨转移癌,超过一年的生存期不多。但是通过术后随访,王女士恢复的非常好。2015年,手术后3年随访病人,当时胸11和腰5椎体部位的肿瘤始终没有复发,也没有出现其他部位的转移。
治癌关键先辨性
“谈癌色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恶性肿瘤的恐惧,“其实肿瘤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即使不幸患上肿瘤,只要发现的早,治疗方法得当,肿瘤治愈的可能性仍很大,生存质量也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人们应正确认识肿瘤的发生及治疗,无需过分恐惧。”施主任说。
据了解,宁医大总院脊柱外科有一种微创穿刺活检的方法可以检查肿瘤的性质,该方法操作时间短、无痛且不用住院,门诊就可以完成,仅用2-3毫米的细针穿到肿瘤病灶里面,取得病变组织送到病理科检查,可以发现是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确定之后便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目前,该科室已经做了上百例肿瘤病灶穿刺活检术,穿刺诊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个人简介:
施建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宁夏医学院。2012年获得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美国MayoClinic访问学者。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并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委员会脊柱肿瘤学组委员;中国防痨协会骨关节学组委员;宁夏脊柱外科医师协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宁夏抗癌协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委,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审稿专家。
专业特长:脊柱肿瘤切除与重建;脊柱感染(尤其脊柱结核)综合治疗;脊柱创伤及退变的外科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治疗。在熟练骨科常见病诊疗的基础上,擅长脊柱肿瘤、脊柱感染、脊柱损伤及退变的外科诊疗,擅长四肢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临床成果:
在宁夏率先开展了脊柱肿瘤整块全脊椎切除(Enbloc)重建术、四肢肿瘤新辅助化疗及保肢术、重度脊柱结核后凸畸形后路矫正重建术等开创性工作。在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及骨转移癌的诊疗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的基础研究。
坐诊时间: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上午。
地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附属医院)门诊四楼四诊室
典型骨肿瘤病例:
1、胸11椎体恶性骨肿瘤瘤:行单纯后路胸11椎体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Enbloc)。
2、T11-L2椎体结核并后凸畸形形成,单纯后路全脊椎切除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 压、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内固定手术。
3、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恶性骨肿瘤假体置换手术。
4、髂骨巨大骨软骨瘤切除术。
5、股骨近端巨大骨肿瘤肿瘤扩大刮除重建术。
给病患看病,王晓东问得周全,嘱咐也很细致
从医42年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王晓东用他一直坚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式,力求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带来最好的治疗效果,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点名找他看病。7月25日,第三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名单公布,王晓东入选。
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他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今天开的药要苦一些,平时不要吃蜂蜜,其他都可以吃……”27日一早,“王晓东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刚刚开诊,诊断室门口已经排了不少病人。王晓东向每位病人说“等久了”,还要细心嘱咐他们。
“还是有希望的……”患者张宝珠患的是卵巢癌,王医生这句看似平淡的话,给她带来生的希望。
患病以后因为化疗毒副作用大,不想吃饭,还伴有尿路感染,精神状态差,听病友介绍后,张宝珠专程从甘肃跑来成都找王晓东看病。“这已经是我第五次来了。”她告诉记者,吃了王医生开的药以后整个人就精神起来了,免疫力也强了。“很心细很体贴,对人也很尊重,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危重病人,他永远是给予鼓励。”张宝珠说。
为传承中医
他弃笔从医 带出了20名徒弟
今年72岁的王晓东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名中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这些荣誉背后,王晓东还肩负着中医传承的重担。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王晓东的名义在成都成立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这是成都市级医院中唯一一个。为传承中医,他带出了20名徒弟。王晓东认为,中医的传承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必须要经过长期临床,不断磨炼,才能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
王晓东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王文雄也是成都的一位老中医。“我父亲是成都最早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他坐诊带听诊器,要用温度计,还要看西医化验单。”据王晓东介绍,当时家里两兄弟,大哥已有稳定工作,传承中医的使命自然落到他头上,他放下画笔,潜心研习中医。让王晓东自豪的是,经他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只有极少数出现转移和复发,而他的处方总是精炼且药价平易,让老百姓都能承受。
子承父业
儿子放下手术刀 和父亲一起坐诊
坐在王晓东身旁的一名医生引起记者的注意,他就是王晓东20名徒弟中的一员,也是他唯一的儿子——王雨。据了解,王雨毕业后便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做外科医生。2006年,为了子承父业,王雨放下手术刀开始学习中医药专业。不过,这并不是中途易辙,而是王雨很早之前就有的打算。
王雨告诉记者,为了给中西医结合打下良好基础,毕业后他从事西医也是想通过西医加强锻炼。在他看来,中、西医相辅相成,各有长处,他的任务就是取长补短。因父亲的医术延长了病人的生命,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在王雨眼里,父亲是他最崇拜的人。“父亲对病人的态度很和蔼,了解病人的痛苦。”
现在,王晓东和儿子一起坐镇“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每周往返于南区的“名医馆”和北区的“传承工作室”之间。上午接诊患者,下午和徒弟们一起切磋技艺,在奔忙中传承着中医文化。
成都晚报记者 章玲 摄影 田宇
编辑:魏菡
△全省中医药大会,前排左三为董克礼。
12 月 30 日上午,全省中医药大会在长沙召开。58 名同志获评湖南省名中医,39 名同志获评湖南省基层名中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博导、中医科专家董克礼荣获湖南省名中医,上午参加领完奖,下午他准点坐诊。
对于获奖,包括也曾获评第三批、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董克礼并不在意这些名号。" 患者好不容易挂号就医,不能辜负他们。"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董克礼接受医院的返聘依然在门诊部坐诊。来找董克礼就诊的大多数都是带瘤患者,他们有的慕名而来,有的俨然成了董教授的朋友。
患有淋巴癌的张元香听董教授说 " 年后可以上班了 " 后,开心的像个孩子。要知道,今年年初张元香做胃镜查出来是 " 淋巴癌 " 后,她哭了三天三夜。在医院做了化疗后经朋友介绍到董教授开中药吃,一边化疗一边吃中药,复查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状态也很好。
这得益于董克礼独特的中西结合治疗肿瘤的方法。董克礼出生名医世家,父亲是湘雅医院中医科的创始人之一,16 岁的时候董克礼跟随父亲学医,在自己 50 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把父亲近 60 年治疗肿瘤的经验,加以整理、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治疗肿瘤的方法。不仅是湖南省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患者都经 " 口口相传 " 前来就医。
家住株洲的喻峰 5 年前患有胆管癌症,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肝内第二大常见肿瘤,因为放化疗效果不佳,经朋友介绍找到董克礼。当天就医喻峰是家人搀扶着进来,董克礼为其制定了严谨的治疗方法。而后的 5 年,每三周喻峰都要从株洲来长沙,最近的一次,喻峰自己开着小车过来就诊,良好的状态让董克礼倍感欣喜。
作为中医专家,董克礼不排除西医的任何治疗手段,他认为肿瘤病人早期能手术的,尽量进行手术;如果病人不愿意手术,采取中药为主,或者中药结合免疫疗法,或者中药结合靶向药治疗。
提高免疫力,因人施治个性化治疗……董克礼解释,治疗肿瘤的方法不是要杀灭肿瘤细胞,也不寄希望于肿瘤细胞的逆转或治愈,而是控制肿瘤细胞的发展和转移," 带瘤生存 "。" 通过吃药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保持内在身、心功能正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 " 谈癌色变 ",董克礼表示大可不必,保持好心态,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生活依然美好。
潇湘晨报记者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