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的血常规哪些指标会异常(癌症晚期)

2023-09-11 07:33:39
肿瘤知识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病人的血常规哪些指标会异常(癌症晚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病人的血常规哪些指标会异常,以及癌症晚期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最新研究:血小板计数高,或提示癌症发生?血常规如何筛查癌症?

一、加拿大最新研究提示:血小板高,肿瘤风险大

血小板是自然界中只有哺乳动物血液才存在的一种细胞,也是最小的血液细胞,过往人们将血小板当作“止血神器”,但是却有研究发现了血小板存在的潜在风险。

血小板产生于骨髓,当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成熟后,细胞胞浆裂解就会产生胞质。一旦人体出现创口,这些胞质就会迅速聚集在创口,凝聚成松软的止血栓子。随后不断变得坚实,同时加速血凝作用,因此被称作血小板。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方面功绩斐然,那么危害之说又从何而来呢?医学界刊物《美国临床内科综合类期刊》上此前发表了一项由加拿大学者主导的研究,该研究容纳了加拿大2007-2017年共891万居民的血常规数据,并持续随访至2018年底。

在进行数据综合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10年随访期间,5.6%的对象确诊首发原发癌,同时癌症确诊前6个月内出现血小板计数猛增情况的人群比血小板数据正常人群患上实体肿瘤的风险增加2.32倍。

其中卵巢癌、肠癌、肺癌、胃癌的发病风险分别是血小板正常人群的4.62、4.38、4.37、4.27倍,前列腺癌和乳腺癌风险也有所升高。

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研究者分析,血小板计数和部分癌症发作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许可以当作部分癌症的标志。

而如果该观点在之后的深入研究中得到证实,发掘出血小板变化和癌症之间的确切联系,那么血小板就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进行癌症筛查的又一手段,即使在当下,关注血小板变化,也可以为人们预防癌症风险提供参考。

二、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癌症吗?

既然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发现癌症的指标之一,那么血常规检查是否能查出癌症呢?

血常规,顾名思义,是一种针对血液的常规检查,而人体血液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细胞和液体,血常规检查的指标主要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沉、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等等,通过对细胞的数量、形态的变化和其它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就可以发现病灶的痕迹。

一般来说,血常规检查最容易暴露的病灶就是和血液相关的血液类疾病,比如:贫血、出血性疾病、感染、白血病、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等。此外,还可能反映出炎症、风湿类疾病、结核病、肿瘤骨髓转移、心脏病、肾病、烧伤、过敏、长期外源性激素、寄生虫、大手术、重金属中毒、脾病变或切除、骨髓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等等疾病。

很多人认为人体最重要的就是血液,肿瘤也是一种细胞,血常规怎么可能发现不了呢?首先,绝大多数的癌症患者,血液基本都很正常,癌症早期不会引起血液异常。其次,血常规的检查方向主要就是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没有涉及到癌症这方面,检查的方向不同。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血常规是发现不了癌症的,除非一些特殊的癌症,比如:白血病等血液性肿瘤或者癌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骨转移、骨髓抑制等特殊症状,导致患者的血液出现了异常情况。

三、肿瘤标志物上升,说明得了癌症?

现代医学对癌症的研究到达了一定阶段,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很多人都听过肿瘤标志物的说法,似乎肿瘤标志物代表的就是肿瘤,但其实检查出肿瘤标志物未必就是癌症。

肿瘤标志物是存在于人体血液中,一种和肿瘤有所关联的化学物质。当人体免疫反应对癌细胞进行“制裁”,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物质,导致其进入体液、组织或血液之中。如果重复这个过程,当该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检测出来。目前医学界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2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糖类抗原CA19-9等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早癌监查部主任张晓东表示,人体内肿瘤标志物的产生和增加并不只是肿瘤的“功劳”,健康细胞其实也会分泌,只是产生的量极其微小,而且睡眠、饮食、吸烟、酗酒、经期、妊娠、炎症等出现异常,也会导致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有调查发现,只有90%的人肿瘤标志物处于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和癌症之间不是百分百的因果关系,比如AFP甲胎蛋白水平异常有可能和肝炎、怀孕、肝癌、生殖系统癌症等有关系,临床上甲胎蛋白水平异常和肝癌之间几乎被完全挂钩,但是肝癌确诊患者中,甲胎蛋白阳性率也只有79-90%。不同类别的肿瘤标志物也不会指向特定的癌症,有可能某种癌症会引起多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比如肺癌就可能引起NSE、CEA、SCCA、CY211 、CA125等异常。

临床上可以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监测来提高癌症筛查的准确率,比如肺癌主要肿瘤标志物筛查CY211、NSE、CEA3种,辅助检查CA125、SCCA。此外,家族性癌症遗传人群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肿瘤标志物单次结果超过上限、多次检查结果持续上升等3种情况要警惕。

无论如何,肿瘤标志物的指标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们捕捉到癌症信号,再结合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综合判断就能够将肿瘤一网打尽。

四、确诊癌症,需要找对检查方式

目前的医学技术对大部分的早期癌症都可以进行全面治疗,达到根治、治愈的目标,但是面对中晚期患者仍然存在很大风险,因此癌症的发现和诊断一定要早,找准检查方法就很重要了。

癌症不同于一般体检,不是广撒网就可以了,最好根据患者的高危因素、症状、年龄、职业暴露等综合判断,进行针对性的筛查。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会长石远凯介绍,医学界为了提升大众筛查癌症的效率和准确性,制定了“1+X”的癌症筛查原则,其中“1”指的是常规检查,“X”指的是对高危人群展开的癌症针对性检查。

以常见的几种癌症为例:

    胃癌筛查以胃镜+胃功能检测(G-17、PGⅠ、PGⅡ)+呼气试验(幽门螺旋杆菌)为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慢性胃病的人群,45岁开始3-5年做一次,胃癌高发地区50岁以后定期筛查。

    肺癌:低剂量螺旋CT+肿瘤标志物,高危人群优先选用32及以上多层螺旋。

    肝癌:超声+甲胎球蛋白+乙肝、丙肝、肝纤维化检测,乙肝、丙肝、肝硬化等人群最好每6个月检查一次。

    结直肠癌肠镜或无创肠基因检测,如果大便潜血试验检测二次检查都是阳性者,应做肠镜检查。

    乳腺癌:钼靶+超声,女性40岁前1年1次超声即可,40岁以后要重视,1年1次超声、钼靶联合筛查。

    宫颈癌:阴道镜+HPV(人乳头瘤病毒)+TCT(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女性30岁后有性生活的最好每年一次,3年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可延长至3年一次。

总结:人体是一个奇妙又复杂的世界,人类对它的探索仅仅只是踏入征途,远没有到达终点,尤其是在面对癌症这样艰难的挑战时,更是充满了未知。幸运的是目前人们已经掌握了预防和筛查肿瘤的方法,未来随着血小板研究的深入,或许人们也可以通过血小板的异常发现癌症的踪迹。

参考资料:

[1]《加拿大最新研究提示:血小板高,肿瘤风险大》.生命时报.2022-05-12

[2]《3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大河网.2019-09-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早期癌症“入侵”时,血常规或有3处异常,发现后请进一步诊断

目前要问各位最惧怕的疾病,想必大家都会异口同声说出癌症二字。谈癌色变已经成为时代的常态,无论是从癌症患者的机体变化情况,还是从治疗的复杂程度而言,任何人都不想和癌症沾边。

但是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癌细胞,预防才是关键所在,而小普的案例就是一个警示。今年刚刚工作的小普,在平日里从来不注重自己的健康情况

在他的观念之中,自己年轻力壮和疾病隔着十万八千里,因此平日里熬夜喝酒蹦迪烧烤大鱼大肉已经成为小普的习惯,但这也为他的健康埋下了“炸弹”。

某次公司体检,小张按照体检流程进行了各项检查,但血常规检查报告中明确写道,小张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并且AFP (甲胎蛋白)含量异常,这也是肝癌的明显症状。

为了进一步明确医生也建议小张进行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来产生详细的图像,进一步确定肝癌的大小、形状和是否有转移等。

最终发现小张肝脏出现了病变,出现了1期肝癌指单发肿瘤并且直径小于3cm。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直接压垮了小张,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小张的案例也警示大家,癌症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通过日常的检查,就能发现自己体内的癌细胞变化

一、不想“谈癌色变”,这几个习惯尽早改掉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被诊断为癌症患者,其中约有900万人因癌症去世。癌症是一类疾病,它是由机体内某些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引起的一组疾病。

各种原因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包括环境污染、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病毒感染等。虽然癌症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但预防仍然是最好的方法。

而想要预防,如今人们就要改掉这些习惯:

1、长期压抑

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导致身体内分泌系统失调,从而降低免疫力并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修复。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细胞发生异变、癌变,并形成恶性肿瘤

实际上,许多研究都已经发现了情绪和癌症之间的关联。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患上癌症的风险更高

此外,许多癌症患者也会面临着情绪压抑和精神压力。因此,及时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对于维护身心健康、降低患癌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2、熬夜

长期熬夜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生,主要是因为熬夜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和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人体的生物钟是一种自然的节律,它负责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时序,如睡眠、代谢和免疫反应等,而长期熬夜会破坏生物钟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的自然节律失调,从而使机体细胞异常增生,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另外,长期熬夜也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削弱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免疫系统是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主要防线,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下降,从而使机体易受到病原体的攻击。

3、长期烧烤

吃烧烤和癌症之间的联系与烧烤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有关。当肉类和其他蛋白质食品烤制时,会产生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多环芳烃、多胺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污染烧烤食品,并在摄入时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这些化学物质会对人体内部的DNA产生损伤,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4、使用发霉的碗筷

使用发霉的碗筷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但不会直接导致癌症。发霉的碗筷可能含有霉菌和细菌,这些微生物会制造毒素并污染食物,从而导致食物中毒、呕吐、腹泻等症状。

而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在使用碗筷前请务必检查是否有发霉或腐烂的痕迹,如果有应该立即清洗或更换

二、早期癌症“入侵”时,血常规或有3处异常

1、红细胞计数增多

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是身体内运输氧气的细胞,红细胞计数增多可能表明身体在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以便运输更多的氧气

癌症发生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来满足癌细胞的需求。因此,癌症病人通常会出现贫血,即红细胞数量减少。在某些情况下,身体为了补偿缺乏的氧气和营养,会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来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红细胞计数增多。

红细胞计数增多还有其他的可能原因,例如长时间暴露在高海拔环境中、肺部或心脏疾病、肾脏疾病等。

2、嗜碱粒细胞升高

嗜碱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通常占据总白细胞的1%至6%,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抗异物入侵。当机体中存在病原体、过敏原、寄生虫、肿瘤等异物时,嗜碱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出肥大细胞素等物质,聚集到病变部位,并发挥抗菌、抗寄生虫、抗炎、抗肿瘤等重要作用。

然而,当机体的嗜碱粒细胞数量过多且持续增多时,通常反映出一种异常状态。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某些疾病的早期,其中包括某些癌症类型,尤其是骨髓性癌症

实际上,对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多种恶性肿瘤疾病,嗜碱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是一种常见的表现。

因此,如果嗜碱粒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建议及时向医生咨询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诊断患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是一种在血液中很小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止血和促进血凝。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维持正常血液功能的关键。然而,许多癌症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可以包括数量过少的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障碍)。这也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癌症患者出现血小板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疗导致。癌症患者的骨髓生产的血小板数量可能会受到癌症细胞的压迫而减少。而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也可能会破坏正常的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的减少。

因此,血小板异常可能预示着癌症来袭,需要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定期体检和早期发现癌症是关键,特别是对于可能存在癌症风险的人。

参考资料:

【1】:刘勇,等.血常规检查与肝癌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07):1239-1241.

【2】. 胡莎,王丹等.血常规检查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19,29(01):45-48.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2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