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止疼药有哪几种,以及癌症止疼针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癌痛如何止痛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很多癌症患者出现疼痛后,会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都说是药三分毒,但对于出现癌痛的患者来说,大家关注的重点已经变成了哪种癌痛止痛药效果最好。世界真的存在止痛效果最好的癌痛止痛药吗?关于癌痛止痛药的选择与使用有没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为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王家双教授。
哪一种癌痛止痛药的效果最好?王家双教授提到,如果说哪种药物最好,这很难有一个标准。因为每个个体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有时候我经常跟病人讲,药物疗效如何并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这个药是不是适合自己,所以对于癌痛,哪一种药物最好,还要看癌痛是以哪一种原因为主。
比如说癌痛是炎性位置为主,那这个时候用点带有抗炎性的止痛药,效果就比较好;如果癌痛是因为神经因素引起的,这时候加一点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药物,效果会比较好;如果病人不仅有躯体的疾病,还有心理的疾病,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配合一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这样一起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所以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要避免陷入这种认知误区。
此外,王家双教授还强调道,对待每一个病人的癌痛,它要分性质和程度。因此如果我们单纯强调一开始用哪一种药,那从医疗上来说不太科学,它就不是一个精准治疗。但是癌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痛的程度比较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麻醉性镇痛药,这个时候是可以选择的,这个时候就要根据疼痛程度,病人的病情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确使用癌痛止痛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虽然难以给癌痛止痛药下一个最好的定义,但王家双教授认为正确使用适合自己的止痛药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作为癌痛的病人,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样说?三阶梯止痛就提出一个按阶梯治疗。作为普通的病人来说,最好在用这些止痛药之前,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来做。因为很多情况下,如果靠自己去买药,一开始比如说用了第三阶梯的药,这样你再用第一阶梯和第二阶的药,效果就不好。效果不好,这时就把治疗的路给堵死了。
另外,按照阶梯使用止痛药的话,分级也对判断疼痛的性质非常有用。王家双教授提到,像癌痛这几种类型,即炎性、神经性,还有一个心理性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往往效果会很差。而且一旦药物用得不对,它起不到作用,反而起反作用。
比如说消化道系统的副作用,对于病人来说,出现了消化道的副作用,他就不愿意用药,这个时候不仅不能解决疼痛,还给病人带来新的问题,所以王家双教授建议肿瘤病人在使用镇痛药的时候,一定不要自己来。另外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医嘱,分步、分阶梯、分类型来用止痛药,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的效果,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多数肿瘤在发生骨转移后,后出现明显的疼痛感觉。疼痛作为癌症的一个主要伴随症状,在积极抗癌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为25%-65%,晚期患者为60%-90%。有关研究发现,中度至重度癌性疼痛占1/3以上。所有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大于60%,口面部肿瘤占65%以上。在晚期、转移、终末期患者癌痛发生率为70%,抗癌治疗的患者中为60%,癌症已治愈的患者中癌痛仍占40%,85%以上的患者有不止一个部位的疼痛。这些数据说明,癌性疼痛远远得不到有效控制,面对难以忍受的疼痛,患者和家属存在不少困惑和认识误区。怎样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物? 成了肿瘤患者和家属普遍关心的问题。
引起癌痛的原因有哪些?有统计显示,约四分之一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三分之一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四分之三晚期肿瘤患者,都会合并疼痛。引起癌痛的原因有肿瘤直接因素,如癌肿压迫,浸润,转移至骨或其他脏器,侵犯神经;也有癌症伴发的病理因素,如感染、抑郁、焦虑等;还有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如放疗相关性黏膜炎、化疗相关性周围神经疼痛以及手术后切口痛。这些原因均可引起疼痛。
癌症疼痛的程度评估。疼痛的严重程度是慢性癌痛评估最重要的内容。评估疼痛程度常用的标尺有3种。语言描述标尺:通过“不痛、轻微、中等、严重、非常严重(极其痛苦)”来描述疼痛的强度。数字分级标尺:由1-10数字分级评估疼痛的程度,0代表不痛,10代表患者所能想象的最剧烈疼痛,并以数字标尺0-10表示疼痛程度。
缓解癌痛,止痛药是首选服用止痛药是最直接的止癌痛方法。但它跟普通的止痛药不同,并不是“疼了就吃”。因为不同的止痛药药效持续时间不一样,有些只有3-6个小时,如阿司匹林;有的是12小时,如吗啡。药物还有不同的剂型,一般来说缓释药物的起效时间比较长,所以需要在发作之前就开始服用。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疗法”是指在对癌症的部位和性质作出明确诊断后,根据疼痛的原因和程度的不同,从而选择相应的止痛药物。是目前肿瘤患者缓解癌症疼痛,需要遵循的止痛给药方法,下面就介绍癌痛控制的“三阶梯止痛疗法”
第一阶梯为解热镇痛药,其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替代药物有消炎痛、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双氯芬酸(扶他林)等,还可作第二、第三阶梯药物的辅助用药。而此类药物多有胃肠不良反应(如胃溃疡、胃出血等),且剂量增加且毒性加重,故应几类药物“交替使用”,可明显减轻副作用。
第二阶梯药物为弱阿片类镇痛药,代表药物为可待因,替代药物有强痛定、羟考酮、曲马多、痛力克和右丙氧芬等,主要适用于第一阶梯用药后仍有疼痛者。从药理学分析,此类药可与解热镇痛药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也可组成复方制剂(如氨芬待因、安度芬、丙氧胺酚等),可单独或“交替使用”于中度疼痛的止痛,以减少副作用和成瘾性。
第三阶梯用药为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代表药物为吗啡及其缓释片美菲康、美施康定等,替代药物有氢吗啡酮、羟吗啡酮、左马喃、美沙酮、芬太尼贴剂和丁丙诺啡等。这类药物主要适用于重度疼痛者。
有的癌症患者如果不想吃药,可以试试以下3种方法来止痛:
1. 分散注意力:可以听音乐、看书、下棋、看电视等来分散注意力,缓解癌痛。
2. 按摩:家人可以为患者进行适当按摩,除了能改善血液循环外,在癌痛部位按摩,还能缓解癌痛。
3. 聊天:家人及街坊邻居多陪患者聊聊天,拉拉家常,一起回忆陈年往事,营造轻松的氛围。
同时,家属要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了解疼痛的原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决不能在面对病人痛苦时显得惊慌失措,或是埋怨医护人员治疗不当,从而给病人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昨天收治了一例患者,胃癌晚期,年仅53岁,一家饭店的厨师,半年前因为不明原因胃疼,就开始间断服用去痛片。问他为什么没想到去医院查查,他说自己年轻时就曾简短胃疼,没查出什么毛病来,后来吃点去痛片就好了。所以,他一疼,就吃去痛片,效果很好。一直到最近吃了去痛片不管用,才去看医生,竟然说是胃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不要轻易吃镇痛药,因为吃了去痛片会掩盖病情,导致一些重大疾病的延误诊治。
非甾体 去痛膏
去痛片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各种疼痛的常见药物,比如牙痛,腿疼,关节发炎疼痛等等。对于肿瘤疼痛患者,尤其是轻、中度癌症疼痛病人也常使用。这类药物主要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PGD2、PGE2等)等化学物质。这些炎症介质能使神经对疼痛刺激更敏感。非甾体类抗炎药不激活阿片受体,与阿片受体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因此,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和NSAIDs,其镇痛作用比单用各药的效果强。或者说,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时,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产生“节省剂量”的效果,即用较低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就可以缓解疼痛,而不良反应较少。非甾体类抗炎药不产生耐药性,也没有生理或心理依赖性。单独使用时,其镇痛作用有一个最高极限(即天花板效应),因此使用剂量不能超过包装说明上的极限剂量。要按照说明书使用。
非甾体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于肾或胃肠道。如消化不良、胃灼热、恶心、呕吐、食欲欠佳、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也能造成胃肠道出血、溃疡及穿孔等严重反应。一般来说有胃、肾疾病,血小板减少及易过敏的病人应慎用。严重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轻度不良反应之后,因此要向病人强调及时报告任何胃肠道不适。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中,随时可发生肝、肾功能障碍及毒性。对于老年病人,有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低血容量的患者,以及伴用其他具有肾毒性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Ⅱ药物或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诱发肾功能障碍的危险性更大。
胃痛
最近,不良反应较小的第四代缓释产品萘丁美酮(萘普酮)、布洛芬缓释片(芬必得)等以及含胃和十二肠黏膜保护剂的非激素类消炎镇痛药问世。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应用(不超过2周)一般30mg早、晚各1次。应用小剂量吲哚美辛(消炎痛)50~100mg肛塞栓剂,每天1—2次对中度躯体痛效果较好,对晚期癌症多处疼痛的病人,根据病情配合其他药物也有很好的疗效。研究发现吲哚美辛不仅有外周镇痛作用,同时还有中枢镇痛作用。
镇痛药
许多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供选择,但临床证明没有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对所有病人持续止痛,因此,可按经验用药。用一种药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可换另一药物。最理想的选择要参考它的药理特性,如半衰期较长、1天只用1次药者较为方便,易于病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