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胆汁性肝硬化好治吗,以及原发胆汁淤积肝硬化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胆汁性肝硬化往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后者则是因肝外胆道长时间受阻所致。而胆结石经常会造成胆道系统的慢性或者急性炎症反应,这与结石刺激胆道黏膜而引发的感染有关,那么其与胆汁性肝硬化怎么区分呢?
1、在疾病初期时,胆汁性肝硬化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以及夜间加重的皮肤瘙痒等,偶尔出现肝脏和脾脏肿大,之后表现为黄疸、骨质软化、骨质疏松,直至终末期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而在部分情况下,胆结石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但结石的形态较大时,会引起右侧上腹部或中上腹胀痛、闷痛,同时伴有嗳气和食欲减退等表现。
2、胆汁性肝硬化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发现胆红素水平上升,尿液胆红素检测呈阳性反应,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磷脂和胆固醇含量升高,此外,肝脏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而胆结石一般需通过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的水平,判断其是否导致了胆管阻塞,还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3、胆汁性肝硬化可口服熊去氧胆酸,使血清中的胆固醇、胆红素以及碱性磷脂酶水平显著降低,此外,D-青霉胺具有减轻炎症和缓解肝脏纤维化的作用。而胆结石的形态较大时,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将胆囊直接切除,有时也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疗法使症状得以缓解。
不同情况下治疗胆汁性肝硬化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都要根据患者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只有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时候,建议患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原发性的胆汁性并且是终末期的肝硬化患者可以通过肝移植手术来进行治疗,不过移植前首先得找到捐献的对象才行,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术来对多余的胆汁进行引流,减少胆汁淤积。
2、保守治疗
1)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2.D-青霉胺、免疫抑制药等都是治疗胆汁性肝硬化的药物,不同的药物的药效也有所不同。
熊去氧胆酸主要是用来改善胆汁淤积症的血清标记物的,在3个月内一般是可以使血清胆红素、转氨酶以及胆固醇等多种物质得到明显的下降。D-青霉胺的作用是抑制病症的炎性反应,降低铜在肝内的水平,减轻纤维化,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环孢素A、氨甲喋呤以及硫唑嘌呤等,其中环孢素A在使用8周左右会使血清碱性磷酸酶有明显的下降;氨甲喋呤在早期使用可以改善组织学变化;硫唑嘌呤则可以改善胆管的排泄。
2)内镜、放射介入法
内镜、放射介入法对于病情的控制效果是比较突出的,不需要手术,也可以抑制胆汁的分泌。其中的内镜疗法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还可以用来观察胆道以及肝脏的变化,清楚地了解到这两个部位是否有病变。
相信大家都知道,肝硬化是一种很严重的肝病,为了很好的防治肝硬化疾病,首先应该多了解关于肝硬化的病因,在日常生活当中再去除肝硬化的诱因,然后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来远离此病。其实肝硬化的病因是相当复杂的,有可能与长期大量喝酒吸烟有关,还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
酗酒会不会导致肝硬化?酗酒和长期大量喝酒是可以导致肝硬化发生的。酒精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醇对肝脏有相当大的损害,长期大量的喝酒会引起肝脏中毒,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发展成肝硬化。
酒精所导致的肝硬化一般都会经过脂肪肝这一个阶段,脂肪肝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进一步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长期喝酒量过多和经常酗酒的人是很容易出现这类型的肝硬化疾病的。
肝硬化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因素,留意到的人很少肝炎
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的病因是比较常见的,我们都称为肝炎后肝硬化。这类肝硬化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是由这两种肝炎发展而成的,而且发生率是非常高的,甲型肝炎一般是不会引起肝硬化的,肝硬化主要是经过慢性肝炎演变而成的,从病毒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至少要几个月,时间久的需要几年才会发展成肝硬化。
药物
经常服用一些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时间久了就会引起肝炎,甚至会演变成肝硬化。长期服用双醋酚酊和四环素等药物,或者长期接触这类似磷和四氯化碳等化学物品,都会引起肝炎发生的,最后就会演变成肝硬化。
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硬化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肝内胆汁游淤积所致,还有一种是肝外胆管梗阻性肝硬化,多是因为肝外胆管阻塞所导致胆汁淤积而引起的。
血吸虫病
在血吸虫病比较流行的地区,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的汇管区就会出现大量的血吸虫卵,就会刺激胶原纤维过量合成,最后就会发展成肝硬化。
温馨提示
长期大量的喝酒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因素,大家千万别忽视了这个坏习惯,特别是喜欢喝酒的男性朋友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酒量,最好是不要喝酒,这样才能够尽量避免肝硬化的出现。
导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现代医学观点多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其中以中年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约为1:2。有研究表示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每年全球发病率约为0.33/10万~5.8/10万,患病率为1.91/10万~40.2/10万。
一、你知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吗?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需重视
1、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肝内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伴门静脉炎症和肝纤维化为特点,最终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因我国过去抗线粒体抗体检测量很少,因而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也非常少见,但在我国随着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提升以及对于抗线粒体抗体临床检测数量的增加,该病在我国诊断率也不断地升高。
在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率约为49.2/10万,而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约为155.8/10万。近年来随着认识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病率显著提高。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传染性病原体和化学物质等因素,进而破坏了机体的免疫耐受功能,从而导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
2、发病机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肝内中小胆管的进行性非化脓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征在于血清中出现抗线粒体抗体和免疫介导的门静脉胆管炎症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慢性持续性肝损伤导致肝星状细胞和门静脉成纤维细胞持续增生,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沉积,最终导致肝硬化乃至肝衰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免疫耐受相关。在遗传易感性方面,有研究显示HLA-DR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易感基因,其中HLA-DR7、HLA-DR8是高危因素。
在环境因素方面,危险因素与外源性感染、化学品接触、核辐射、吸烟等方面相关,减少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机会,或可预防及延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在免疫学方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常伴Th1/Th2、CD4+/Th17细胞比例失衡,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肝内中小胆管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而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传染性病原体和化学物质等因素,进而破坏了机体的免疫耐受功能,从而导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
本病虽以肝硬化命名,但其早中期病变以胆管损伤以及肝纤维化为主,并非都进展到肝硬化改变阶段。近年来由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的缓解率明显提高,患者也可长期无肝硬化表现国内外专家联名发表文章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名字仍沿用。
二、中医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本病是身体的各机能衰退的体现
中医学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名记载,根据乏力、皮肤瘙痒、口干、肝区不适、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体征、病程的不同,将其分属于“黄疸”、“胁痛”、“积聚”、“臌胀”、“泄泻”、“血证”、“虚劳”、“皮肤瘙痒”等多种学科疾病范畴,临床上患者多有黄疸,故古今医家治疗此病,多从黄疸论之。
本病的病因包括外感湿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以及禀赋不足等方面,病位在肝、胆、脾、胃、肾等脏腑,病性为虚实夹杂。阴精大亏,机体阴阳失衡;当感受外邪,或内伤劳倦,或情志不畅时,则易耗伤阴液,导致水不涵木,肝肾阴虚。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重要一点还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久耗伤正气有关。本病主要在于肝、胆、脾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肾、肺、心、三焦等,病机为肝气郁积,脾失健运,气滞血瘀,脏腑失养,以脾失健运为其根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虚则倦怠乏力。
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应该如何治疗,以下这5点,患者需要知道
1、熊去氧胆酸治疗
熊去氧胆酸是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安全有效的药物,是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研究和评估得最多的药物,也是目前唯一被国际指南推荐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药物。
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具有保护肝细胞、抗细胞凋亡以及调节免疫的功能,这是因为熊去氧胆酸不仅可以刺激受损的肝细胞分泌出胆汁酸,而且能竞争性抑制回肠对内源性疏水性胆汁酸盐的吸收。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尝试对应答欠佳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探索。
2、布地奈德治疗
布地奈德是第二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是糖皮质激素受体和孕烷X受体激动剂,参与胆汁酸合成、代谢和运输。口服后约90%经肝脏的首关消除,以代谢物形式由肾脏排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特征是非化脓性或肉芽性胆管炎症及汇管区炎症,而此药物具有高效抗炎作用,且主要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适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合理用药。
3、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是一种传统的降血脂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目前应用的药物包括吉非贝齐、苯扎贝特和非诺贝特。目前贝特类药物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激活类固醇激素受体的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并可能通过影响孕烷X受体,降低胆汁淤积、抗炎、抗肝纤维化,并能通过下调胆汁酸的转运从而抑制胆汁酸的合成。
4、中医治疗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女贞子、旱莲草等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结论加味健脾补肾方联合熊去氧胆酸不仅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胆汁淤积,而且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作用。
针灸治疗,取穴主穴:中脘、水分透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配穴:脾俞、肝俞、肾俞、三焦俞、复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以局部感觉酸胀麻或肢体部穴位向腹部放射为度。艾灸。取穴:足三里、气海、三阴交、犊鼻、阳陵泉、中脘。
5、肝移植
一项关于日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活体移植的研究报道显示,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为80%,5年生存率为7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的复发率约为10%~40%,平均复发时间波动于3.0~5.5年,其中术后年复发率为18%,10年复发率为30%。
结语:中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改善症状、生化学及有效率方面疗效确切,联合西药熊去氧胆酸能够取得比单一熊去氧胆酸更好的效果。但中医中药在诊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尚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