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癌症发病率排行榜,以及中国癌症用药市场分析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直以来,敝人总以为中国比印度各方面都强很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我看到下面这则消息,感到被狠狠地打了脸。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发病数据:2020年,癌症新发人数前十的国家分别是:(1)中国457万;(2)美国228万;(3)印度132万;(4)日本103万;(5)德国63万;(6)巴西59万;(7)俄罗斯59万;(8)法国47万;(9)英国46万;(10)意大利42万。
中国与印度,人口数量相当,但中国的癌症新发数却是印度的3.46倍,原因何在?
(一)印度人基本不喝酒。一是因为部分邦禁酒,二是因为酒太贵导致喝酒成了富人的特权,而富人只是极少数。所以,印度的酒消费量与中国没法比。
印度人也很少吃肉。印度平均每人每年只吃5公斤肉,即人均每天只吃13.7克肉。印度人吃肉少一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导致至少有30%的印度人是素食主义者,而且高种姓人居多;二是因为肉比素食贵,底层百姓舍不得吃。
中国呢?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目前,中国人均肉类摄入量为70千克/每年,是印度人的14倍。
据统计,仅2022年一年,中国的“规上”酒企(上规模的酿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为5427.5万千升(1千升≈1吨)。若加上规下企业、私人作坊,这个数字不知道还要增加多少。
有人说,中国每年酒消耗量相当于一个西湖(西湖有1429万吨水),应该是专指白酒。有资料称,目前,我国人均白酒年消费量为8.57升,全国为1200万吨,差不多是一个西湖的水。若加上啤酒、黄酒、葡萄酒,恐怕比5个西湖的水都要多。
中国人每年喝掉这么多的酒,得用多少粮食来酿造它呢?
中国人奉行“无酒不成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被认为是豪爽。很多中国人宁可食无粮,不可餐无酒,所以,尽管醉驾入刑了,可交管部门抓一漏万式地查酒驾,每年尚有30万驾驶人被抓了醉驾现行,蹲了监狱。可见中国人对酒是多么的钟情,多么的执着!
中国人均消耗粮食是印度的近3倍,多消耗的近2倍粮食干啥了?吃肉喝酒了。酒和肉都是用粮食换来的,这就是中国人比印度人多消耗两倍粮食的缘故。
(二)吃肉喝酒与癌症有关吗?
(1)酒能致癌,确定无疑
癌症除了遗传因素外,与饮食习惯不无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蔡毅如是说:“酒精本身并不是致癌物,真正危险的是它在体内代谢产物乙醛是明显的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主要的证据来自两方面:一是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人喝酒越多,得癌的几率就越高;二是动物试验中,往老鼠的饮水中加入酒精,老鼠的患癌率就显著增加。
(2)吃肉也会致癌吗?答案是肯定的。
卫生部公布的敌敌畏等47种非法添加剂(其中的24种尚无法检测)和22种被滥用的添加剂黑名单证明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堪忧,那些非法添加剂和被滥用的添加剂,很多都可能致癌。
那些非法添加剂和滥用的添加剂应该不会是往大米白面萝卜白菜中加的,肉类食品是它的主要用武之地。
撇开非法添加剂和常规添加剂滥用不说,绿色的肉也会致癌。
动物性蛋白摄入太多,会刺激体内激素,加快人体老化,降低人体免疫力,这样就容易增大患癌风险。
中国人以为吃肉喝酒是幸福,不曾想却成就了第一癌症大国之美名。
当然,中国人癌症患者高于印度太多也有其他因素,但我觉得中国人吃肉喝酒太过夸张是应该引起重视了。
(三)中国人毫无节制地吃肉喝酒,不仅成就了第一癌症大国的美名,还造就了粮食不安全因素。
有资料称,中国拥有耕地约1.28亿公顷,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超过6.8亿吨(实际为68653万吨)。
印度拥有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2022年印度粮食总产量约3.1亿吨。
中国耕地面积只有印度的80%,粮食产量却是印度的2.2倍。
可是,读者诸友先别乐观,继续看下去。
上表载明,中国自产粮食人均486公斤,是印度(人均仅232公斤)的2.1倍,可是,中国却在大量进口粮食,印度却在大量出口粮食。
2022年,中国进口粮食数量为世界第一,高达16453万吨(人均117.5公斤),粮食进口数量占粮食消耗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印度反而在出口粮食,而且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排名第六。
中国人均消费粮食相当于印度人的近三倍,大多都用于吃肉喝酒,导致中国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而进口的粮食应该大都是转基因吧!
不知道读者诸君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对国家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未免有些担忧了——癌症第一大国我们也认了,但一旦外部环境变差,帝国主义阵营像封锁芯片一样封锁中国的粮食进口渠道,习惯了挥霍无度和大酒大肉生活的中国人将如何应对呢?真到了那一步,是关闭所有的酒厂养殖场让大量的企业破产无数的工人失业?还是让全国人民饿着肚子以维持这些企业正常运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处饱暖之日则忧饥馑,处和平之境则忧国危。没有这种远虑会吃大亏的。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公布了我国最新的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并首次公布了各省份主要癌谱流行情况。
由于全国数据收集、整理和核查等需要时间,癌症数据报告通常有一定延后。截至2019年8月31日,国家癌症中心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2个登记处提交的2016年肿瘤登记资料。最终报告显示,从发病例数看,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是排名第2位的结直肠癌(40.8万例)的2倍。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分别位列第3—5名,发病率均超过30万例。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肺癌发病例数在除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外的其他地区均位居首位;鼻咽癌在全国恶性肿瘤发病顺位中位居第20位,但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均位居前10位;甲状腺癌在全国发病位居第7位,但在天津市、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升为第2位;食管癌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的发病例数相对较低,位居第15位左右;前列腺癌高发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中华肿瘤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核集团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核医疗技术创新,提升国内核医疗总体水平,促进中国核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
来看看中核集团利用核技术针对癌症都做了哪些工作?
BNCT——BNCT是近年来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最前沿的癌症靶向治疗技术之一,常用于头颈部肿瘤、黑色素瘤等癌症的治疗。把定位剂注射进体内,用中子束精准爆破癌细胞,如同“精确导航”一般,这就是BNCT技术治疗癌症的方式。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核技术综合研究所在基于硼中子俘获癌症治疗装备(BNCT)剂量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探索了新的测量方法,研制了多套新型测量设备,实现了治疗束不同参数的准确定值,并建立了BNCT源项参数测量体系,为治疗计划的制定和BNC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也为我国放疗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CT-TOMO放疗技术——放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癌症治疗的多个阶段需要进行放射治疗。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已贯穿肿瘤治疗的全流程,行业和患者对放疗效果的要求也因此日益提升。如何看得更清晰、照得更准确,成为精准打击肿瘤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核集团中国同辐所属中核安科锐首次推出CT-TOMO技术,创新性地将诊断级螺旋CT影像技术引入TOMO放疗平台,形成了“同轴共环“结构,令定位更加准确,治疗更加精准、高效,开创了诊断级别影像体验和个体化精准放疗相融合的全新诊疗模式。
该技术突破性地将诊断级螺旋CT影像技术与螺旋断层TOMO放疗系统契合于同一环形机架体系中,这一全新模式标志着诊断级影像体验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入新阶段,为攻克癌症带来更多可能。
3项放射性药物产品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另外,不久前,中核集团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3项放射性药物产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核技术应用再次为“健康中国”助力,将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他们分别是:
一项是帮助乳腺癌患者治疗“少受罪”。3类仿制药“注射用硫化胶体药盒”和“锝[99mTc]硫化胶体注射液”可用于乳腺癌患者的术中定位,未来本品的上市,将填补国内前哨淋巴结活检核素示踪剂的空白。
一项是助于胰腺癌、肠癌患者早期准确诊断。3类仿制药“注射用多特安肽药盒”和“镓[68Ga]多特安肽注射液(68Ga-DOTATATE)”可用于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定位。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身体的任何地方,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胰腺、肺和胃肠道,包括胃、小肠、小肠和直肠等。待我国首个镓-68核素首仿药上市后,将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早期准确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项让男性杀手——前列腺癌更早确诊。1类新药“氟[18F]司他明注射液”最初由FutureChem公司开发,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分期和生化复发的检查,原子高科在2020年获得该产品在中国的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独家权利,并将积极推动产品上市。
就在近日,核医疗迎来大动作!中核集团全模块一体化核医疗项目发布暨中国核工业数字核医疗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
依托在核医疗领域深耕多年的全产业链优势,中核集团以“大力发展核技术医学应用产业、打造具有标杆性和示范性的先进核医疗项目样板”为目标,培育形成国内首批涵盖核医学影像及检验、核素治疗、放射诊疗、智慧康复、核应急医学救援等全模块一体化的核医疗应用项目。联盟成立后,将以中核医疗为主体,通过名医工作站、数字核医疗等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向联盟成员单位提供涵盖科研、产品、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共同打造以核医疗为主的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临床诊疗、国际交流的服务平台,实现联盟成员单位核医疗资源共享,助力国家“大病不出县”、核医疗“一县一科”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华肿瘤杂志》、2023.4.16医学界微信公众号、2023.4.17中核集团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