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患者白细胞太低怎么治疗,以及癌症晚期患者的健康教育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当有细菌侵入时,它就会在各种趋化因子的带领下,聚集到侵入部位,尽自己最大能力吞掉并且消化掉这些入侵者。可见白细胞在捍卫机体抵抗感染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也可以直观的理解为,白细胞的作用就是人体的免疫能力,白细胞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就弱,体质就差。而目前放化疗是目前医院普遍采取的治疗癌症和肿瘤的方法,可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但是同时也会对身体的正常细胞进行杀伤,白细胞就是被杀伤的对象,所以使用化疗药,患者往往会有恶心、呕吐、严重脱发头晕、食欲减退等多种副作用,患者白细胞严重减少,患者身体极度虚弱,免疫力低,严重者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所以在肿瘤患者整个治疗周期,辅助提升白细胞的数量,也是帮助患者康复的重要工作!
化疗后白细胞低的原因是什么?
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正常人白细胞的标准为4000-10000。化疗后引起白细胞降低主要原因分两种情况:
1.白细胞被破坏增多:化疗药物又称细胞毒性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在人体内识别能力比较弱,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患者正常细胞。长此以往下去,患者体内白细胞数量逐渐降低。
2.白细胞生成减少: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组织,化疗后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白细胞新增数量减少,临床检查会出现白细胞值偏低情况。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围血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由多种成分组成,每一种成分尤其是白细胞对人体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其减少会引起严重的感染。
癌症患者白细胞减少的营养补充
癌症晚期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是提高进食能力,增强其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全面补充营养,多食用肉、鱼、蛋、奶、豆制品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再配合吃河蟹、黄鳝、牛肉等有助于升高白细胞的食物以及山楂、萝卜等健脾、开胃的食品。此外,还可吃乌骨鸡、动物肝脏、动物血、大枣、阿胶、花生仁等补血的食物。同时,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白细胞数量减少应采取不同的营养方式。
(1)针对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数量减少
患者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以补充因治疗而损耗的能量,饮食清淡,以细软易消化为主,可进食少渣半流或少渣软饭,多食用木耳、香菇、蘑菇等菌类,研究显示菌类食品中含有多糖类成分,对提高人体细胞免疫力具有较好作用。蛋白质类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肉、蛋、奶类,烹调方法易选择蒸、煮、炖等方式,可抑制或减轻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等的下降,放疗术后忌狗肉、羊肉、葱、姜等热性食品和辛辣刺激食。腹部放疗的患者,应多饮水,少量多餐,少食用牛奶、甜食和蜂蜜防止肠道不适。
(2)针对胃肠道术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研究显示术前如果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增加患者的抵抗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术前2~3天起给予少渣半流,术前一天给予流食,术前5天起给予要素膳。术后,患者经口进食后,饮食应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和普食。日常饮食应做到干、稀分食,如欲用汤汁、饮料等,宜在餐前或餐后0·5~1小时,同时应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禁用或少用糖果甜食,脂肪可减缓胃排空速度,部分患者术后适量吃些油条、油饼反而感到舒服,但需慎重适量食用,同时应少量多餐,每日5~6餐,定时定量进餐,以利于消化吸收和预防倾倒综合征。
什么情况下必须要打升白针?
化疗之后出现白细胞下降,打升白针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让白细胞数量上升,而是防止继发感染,并让化疗周期能够顺利完成。除非骨髓功能严重抑制(IV度),需要生白针救命的时候,一般情况不建议大家轻易使用升白针,因为升白针更像是还没等白细胞成熟就拉出去杀敌,短时间内倒是可以看到效果,但是长期看来并非权宜之计。对于整个化疗已结束的患者,如果一般情况尚可,无任何不适症状的话,升白针并不是必须要打的,只要让患者平时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注意保暖,避免劳累。同时饮食上做具体调整,白细胞经过一段时间会也可恢复至正常。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博纯!
肺癌晚期的治疗一般要从调养肝肾入手。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肝、肺、肾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肝肺气机的升降,统率着整体气机的运动,并影响各脏腑气机的活动。
肝又是开启肾阳,升发元气的。化生于肾精的元气,有赖于肝气的升发,之后送达于各脏腑组织,以发挥其激发和推动作用。
肝肺二脏,一升一降,一温一凉,一主血一主气,对人身气血调畅至关重要。
因此,中医针对肺癌的治疗,通常为肺肝肾兼治。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经典方,一贯煎,它可以滋阴养血,调养肝肾。常被应用到肺癌晚期的治疗。
我之前就接诊过一位肺癌晚期的患者,他已经经过化疗,病情并未得到控制。患者自述:咳嗽咯痰,痰中带血,胸背疼痛,心悸气短,低热不退。初诊时,脉细数,舌质暗红、无苔,证属气阴两虚,我就用一贯煎加减治疗,经2个多月的治疗,诸症减轻,仍守前法治疗2年后,患者精神饱满,体力充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个基础方:
用药有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6味中药。
方中的麦冬,对于肺非常有好处,润肺止咳,滋阴、润肺、止咳,肺是喜润恶燥,要想把肺养好,一定用养阴的药,麦冬就是首选。它治疗无痰的咳嗽效果最好。
生地黄,有滋阴、清热、凉血的作用,它在一贯煎里占据很重要的作用,是用来提高免疫力的。
另外,肺癌患者会出现阴虚的症状,就是会有口干、干咳、无痰、总想喝水的情况。这时补阴非常重要,所以,运用北沙参来补阴,它还可以益胃、润肺和生津。
当归,是补血、养血的要药。枸杞子,药食同源,有滋补肝肾的功效。川楝子的止疼作用非常好。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经过专业医师的辨证后,指导用药!不可擅自使用。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有相关疑问或难题,可以在评论区内留言,我会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 路桂军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董长喜
很多人在面对癌症患者时,不知道具体该说些什么,尤其在刚确诊后,是否该告知,也让家属为难。澳大利亚新州抗癌协会官网近日刊文称,调查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只有1/5的人知道如何用正确的语言去支持癌症患者。澳大利亚新州抗癌协会支持护理组主任安妮特·贝蒂说:“你可能担心说错话,或者给患者造成困扰。有时癌症患者提出某个话题,你又会发现很难想出合适的话来回应。”针对这种情况,安妮特·贝蒂给出了10个建议。“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其进行梳理,并采访了在我国长期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的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他说:“这10个建议虽然是写给澳大利亚人的,但对我国也很有启发,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家属,都值得借鉴和参考。”
1.让他们知道你愿意倾听。如果他们想谈论当下正在经历的事情,给他们说话的时间,并请给予眼神交流,认真倾听,尽量不要打断他们。
路桂军:倾听是最重要的,是你和患者沟通的必要条件。通过认真的倾听,我们才能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才能获取一个了解他们的机会。
2.不妨多问“你想分享今天的事吗”。在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周围的人要时不时地关注他们的感受,努力真正倾听并回应他们的回答,而不是非要去等一个“完美”时机再去过问。
路桂军:每一个晚期癌症患者都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崩溃失落、反省重塑、重建自我、生命排序,这个过程每一个阶段患者的表现都不一样,有时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要随时关注患者。
3.承认现实。不要去关注患者出现癌症的可能原因,而要多关注人们患上癌症的概率很低。(这可能能让患者意识到,这件事发生在他身上只是概率的问题。)
路桂军:我们常常碰到人们提到“因果报应”的问题,实际上,对于此类患者,不宜过多强调“因”,而是要把更多精力去妥善处理“果”,当我们把“果”处理好了,人们对于“因”就没有那么纠结了。
4.请他们参与全过程。请他们持续参与治疗过程,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他们拒绝或取消的选项,即使是在实施治疗前的最后一分钟。
路桂军:这就是我们临床常说的“共同决策”。由于癌症的特殊性,很多时候患者的结果是注定的,此时,只有让患者参与每一步的治疗,我们的整个治疗过程才有意义。
5.展示你的关心。发个微信,做一顿饭,整理一下家务,或者帮忙做些小的事情。不过,在去探望之前,请先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否足够好,是否可以接待访客。如果你有身体不适,比如有感冒症状等,请勿访问。
路桂军:这其实也是我们团队在查房时的一贯做法。给患者足够多的关心,在他们的舒适状态下与之交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6.不要刻意改变。癌症患者很敏感,可能会意识到你语言和行为上的任何微小变化,因此请尝试保持你和患者之间一贯的交流方式。
路桂军:这涉及到“病耻感”的问题。实际上,哀伤是一种私密的情感,如果患者不愿意向你展示哀伤,那么此时的悲悯、同情,甚至过度的关切等,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7.效仿他们的说法。有些人不喜欢被称为“癌症患者、抗争者、受害者或幸存者”,也有些不喜欢谈论“与癌症作斗争”,因为这些都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在被贴上标签。不妨注意他们是如何称呼自己的,并进行效仿。
路桂军:我们的做法是,每一个患者入住病房时,我们首先会问:“你希望我们怎么称呼你?”每个患者都有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社会角色,当然最不喜欢的就是“患者”这个角色。
8.聊聊其他事情。虽然关注他们的感受很重要,但也可以多聊聊你们生活中发生的其他事情。
路桂军:病人仍在过着他们的生活,除了疾病,他们还有许许多多关注的事情,不要把聊天都放在病上。
9.有些话不该说。避免说过于乐观的话,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也不要说过于悲观的话,如“你还能活××”。
路桂军:一方面,不给予他们不切实际的希望,否则会带来很不好的后果;另一方面,对于悲观的问题,可以用更巧妙的形式去化解。比如,如果患者问:“我还能活多久?”我们会反问患者:“你需要多久?”然后通过这个问题,来解开他的心结,帮他完成一些人生愿望。
10.别去增加负担。如果你很沮丧,不知道该向癌症患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直言不讳,但不要因此给他们增加负担。有时候,只要和他们在一起就足够了。
路桂军:我始终对我们团队的成员说,要时刻认清患者的主体地位,千万不要做宣教式的训导,不要提侵袭性的问题。我始终强调我们要尽量少表达、多倾听,让患者自己去呈现他们的人生,我们要做的是阅读生命、见证生命,而不是去改变生命。
安妮特·贝蒂说:“实际上,你与他们之间的对话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剧本——你说什么可能取决于你和他之间的关系、你们过去的经历以及你的性格。无论你与癌症患者的关系有多密切,可能都会有无语的瞬间。”路桂军也表示,只要能多些同理心,设身处地从患者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即便是无声的陪伴,也是一种默契,因为很多时候“无声胜有声”,“我认为,最好的陪伴,一定是无观点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