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中医治疗有效果吗(中医治20种癌症病例)

2023-09-11 21:12:38
肿瘤知识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晚期中医治疗有效果吗(中医治20种癌症病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中医治疗有效果吗,以及中医治20种癌症病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得癌后不能手术,找中医可以吗?做好4点准备,能节省双方时间

现代社会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的医学条件下,手术切除算是治癌的最佳手段。但有些癌症患者由于自身年龄比较大,身体虚弱,器官老化,做手术很难达到预估效果。这时,不少人会把中医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

其实癌症患者治疗全程都可以中医介入,中医药应该是抗癌全程的“旅伴”,而不应该到最后才想到的方案。

1、癌症术后吃中药

手术治疗只能对肿瘤的局部起到作用,大多数癌症患者术后2~3周还会继续做化疗等全身治疗。手术后的癌症患者正是元气耗损严重之时,身体状态差,还会伴随化疗后的副作用。这时中医介入,可以帮助身体尽快恢复,尽快开始下一步的治疗。

2、化疗放疗时吃中药

癌症患者化疗、放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杀死人体正常细胞,对消化功能、肝肾功能等都造成不良影响。一般的化疗损伤气血,而中医药的治疗以“益补气血”为主,可帮助恢复。放疗易损伤阴津,而中医治疗以“养阴生津”为主,用中药辅助调理,可以减轻癌症患者毒副作用反应。

3、稳定期吃中药

癌症患者进入稳定期后,可接受维持治疗,巩固手术疗效,预防疾病复发。而采用中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进行稳定期治疗。

扶正是指提高自身免疫力,祛邪是指使用一些有毒性的抗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改善癌症患者身体内的环境不适宜肿瘤生存,从而预防复发转移。

中药的抗癌优势是西医无法取代的。中药可养生和防病,费用低,副作用还小,具有长期和整体疗效,并可以实现个体化的养生治疗方法。而且对于癌症晚期患者,中医药还具有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等独特优势。

1、就医前准备一张清单

癌症患者在就诊中医时,应用一张表单清晰的列举出自己的病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块大小,病理结果、转移情况等),并写出已接受的治疗和用药详情,以及最新的检查结果、关键指标等。

2、药材越贵重不意味着越好

中药不分贵贱,只有适合自己的病症才最好。对于癌症患者,冬虫夏草等昂贵的营养药材,应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患癌期间,不建议大量服用贵重的补品,食用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3、中药讲究辨证论治,不能一方多用

医生所开具的每张处方都是辨证后开的。中医讲究个体化精准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比如都是肺癌患者,病人体质不同、分期不同,所开的处方就完全不同,所以不要因为别人效果好,就随意使用他人的方子。

4、吃药后记得复查

很多癌症患者去外地看一次病不容易,很多人都想图个省事,开长时间的中药,但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癌症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会随时变化,如果身体突然出现头疼脑热,发烧之类的病情,就要暂停药物。同时,如果患者症状好转,药量和药方也会有所调整,所以吃药后要遵医嘱复查。

得了癌症如果不能开刀也不要产生消极情绪,放弃治疗,可以尝试中药疗法,也许新的转机从此开始。

互动:你认可中医治癌吗?

参考资料:

1、《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定位思考与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8-02-18

2、《中药对肿瘤微环境各组分的调节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02-0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国医大师潘敏求:书写中医药对抗肿瘤的传奇

潘敏求(中)在教学。 王艳姿 摄

前言

7月20日,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潘敏求教授喜获“国医大师”殊荣。国医大师,是中国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荣誉。至此,湖南国医大师已达4人。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段涵敏 通讯员 王艳姿

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大院里,有条“扁鹊路”。这是潘敏求教授从家到门诊大楼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一辈子坚守的专业之路。

在81岁的潘敏求心中,“治病永远是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虽腿脚不便,他仍坚持每周三上午从“扁鹊路”的陡坡上缓缓走来,准时来到诊室,为等候他的病人看诊。

换上白大褂,戴上老花镜,垫上一个靠枕,缓慢坐下。这一坐,通常是5个小时。一番“望、闻、问、切”后,他微微后靠,眼望前方,思索片刻后开始开方。“茯苓、当归、赤芍、百合、枸杞、土贝母……”一串中药名就像跳跃的音符,脱口而出。

“中医看上去简单,常用药就那么几十味。可如何配伍开方,就像作曲家谱曲一样,只有成功了才是经典好歌。”7月20日,获评第四届“国医大师”的潘敏求如是说。

50余载从医路,尤其是在用中医药对抗肿瘤的这条艰难道路上,这位国医大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谱写了一曲曲充满希望的生命之歌。

出生中医世家,勤学苦读方剂熟记于心

潘敏求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中医世家。在爷爷的影响下,《汤头歌》等中医经典是他的“童谣”,出口即来,滚瓜烂熟。

年少时,他常给爷爷捕捉爬在水缸边上的“蚜泥婆”(方言,学名“蛞蝓”)。“我看到他把‘蚜泥婆’焙干碾成粉,加冰片、麝香制成给人治喉病的药,神奇极了。”中医的种子逐渐在他心中发芽。

1963年,潘敏求如愿被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录取。入校后,他对中医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勤学苦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大量古医典籍背得熟记于心。

“别的同学早上背外语、背古诗,我就背方剂,方剂是我的子弹。”潘敏求深信,方剂越熟,开药越准,“可以指哪打哪,疗效更好。”

第一次使用“子弹”的经历,仍让潘敏求记忆犹新。

当时,作为实习医生的他,遇到了一位被蜈蚣咬伤的病人。病人脸部红肿痛热,大便干结,西医为其注射了青霉素不见效果。潘敏求灵机一动,让其服下一副解毒通便的汤剂,病人症状迅速得到缓解。“中医药真是了不起!”潘敏求尝到了甜头。

如今,他已成“大师”,但每一次开方仍万分谨慎。

为潘敏求操作电脑开处方的学生告诉记者:“潘老师每次口述处方后,都会要求我们重新把中药名和剂量报给他听,他边核对边琢磨,有时会再次询问患者病情,做些修改和调整。”

创立“潘氏法则”,研制治疗肝癌的良方

很多人谈癌色变,肝癌更是“癌中之王”。为了攻克肝癌这个难题,潘敏求暗下决心:与“癌王”作战。

1977年,湖南省肿瘤医院成立,潘敏求和妻子黎月恒作为骨干医生,从地方医院抽调上来,一起创建了湖南首个中医肿瘤科。

然而,当时人们对中医治疗肿瘤不看好,中医肿瘤科的病人寥寥无几。

“他们不收的病人,我能收吗?”看到肝癌病人太难治,潘敏求向院长主动请缨,迎难而上。

他暗下功夫,从我国优秀的中医宝典和丰富的中药宝库中找答案。1978年,他花了3个多月时间,跑了省内80多个县,还远赴省外,深入各地调查、搜集秘方和偏方。

“腹胀—腹水—死亡”,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恶变三部曲”。潘敏求心里憋着一股劲,苦苦探索如何打破它。

他先按中医“积聚”的传统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效果不理想;将斑蝥、全虫、壁虎等抗癌药加进复方,效果仍不佳;配方、实验、小结、修改、再试……长时间无规律地加班加点,潘敏求累倒了。同事们发现他时,他双眼紧闭,嘴唇布满泡,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本古医典籍《金匮要略》。

“我有办法了!”潘敏求醒来后,精神大振。他告诉同事,结合《金匮要略》中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癌病人的腹胀与脾虚、气滞密切相关。

潘敏求在国内率先提出“瘀、毒、虚”是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根据这一理论,他首创了治疗肝病“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的法则。这一法则后来被誉为“潘氏法则”,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录入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6版教材。

理论突破也大大推动了肝复方临床试验的成功。1994年,潘敏求通过6易处方,研制出了一剂良方——肝复乐片中成药,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肝癌的三类中药新药,200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向全国推广的科研成果,现已成为临床中、西医治疗肝癌的常规用药。

患者冷暖放心头,德艺双馨传四方

“‘医乃仁术,德者居之’,这是父亲最崇尚的一句话。”潘敏求的儿子潘博师承父亲几十年,对父亲治病救人的原则耳濡目染,“病人无论贫富亲疏,必须尽心尽力。”

今年7月13日,54岁的赵先生从娄底慕名而来。肝癌4期、黄疸、腹积水……潘敏求为他把脉时,面色凝重。

趁患者起身离开时,潘敏求拉住其子,微声说:“你爸情况很不乐观,你待他服药一两周后,一定再带他来给我看看。”说完,潘敏求又叮嘱一句:“挂不到号也要来,直接找我就是!”患者家属非常感动。

从医50余载,潘敏求诊治的病患数不胜数,远至美国、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深知病人疾苦的他,秉持对中医的热爱,一心为患者祛病痛、谋健康。

1986年春节期间,正在家里过年的潘敏求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一名在邵阳的患者重度肝炎,吐血拉血不止,家里已在准备后事。

他立即搭车赶往邵阳,不料途中发生车祸。“车子翻了,不过我人没事。”潘敏求从车子里钻出来,在路上拦个货车继续赶往病人家。

把脉发现,病人已“一派虚像”。他用“灶心土”加上几味药开了方子,让病人家属去抓药。家属拿到方子觉得不可思议,反复问:“省城来的医生开的药,居然不到一块钱?能治好病吗?”

奇迹发生了。这位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服用1副药后,不吐血了;服用3副后,大便成形;继续服用中药,黄疸慢慢褪去。至今,这位患者仍对救命恩人潘敏求感激不尽!

面对病人的感恩,潘敏求说:“医生就是要把病人放在心上,摆在第一位,这是医者该有的品德。”50余年如一日,潘敏求兢兢业业,在业内外享有盛誉,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最美中医”“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生名医亦名师,授业解惑重传承

在攻克肿瘤的道路上,潘敏求还勤于传道授业。

1989年起,他开始招收湖南省中医肿瘤专业研究生,将自己看病的心得、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1992年,历时2年多,他和夫人共同撰写完成了160万字的《中华肿瘤治疗大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和归纳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巨著,收集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科100余种恶性肿瘤,对中医治疗肿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

虽已年过八旬,但潘敏求仍精勤不倦,“每天不看书就不舒服”。他不仅读古方、经典,也不断学习西医知识,了解国内外治疗癌症的前沿动态,认为“中西医要有机结合”。

他的学生、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曾普华回忆,自己博士毕业后曾去请教潘老师:“我到底搞科研好,还是搞临床好?”

潘敏求笑了笑,说:“我这一辈子,临床和科研没有分家。”

迄今为止,潘敏求主持或参与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第一负责人获成果奖15项、编写出版专著5部。他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其中多人成长为省级医院和科研机构的中医或肿瘤科负责人,挑起了临床攻关的重担。

在他的带领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专科发展成为国家重大疑难疾病(原发性肝癌)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牵头单位、中医肿瘤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一则理论、一部法则、一剂良方、一本巨著,潘敏求用毕生心血开创了中医肿瘤临床和科研的先河,书写了湖南中医药对抗肿瘤的传奇,但他仍然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无比敬畏。他说:“我即使能辨证施治,其背后的实质仍然需要不停探索,需要更多热爱中医的年轻人不断传承创新下去。”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3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