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嗳气是什么意思,以及经常嗳气是什么原因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病理报告中常见“肠化”字样,肠化会变成“癌”吗?
65岁的退休教师李大妈在女儿的劝说下,克服了内心的恐惧,鼓起勇气,忍受了检查中的不适,终于接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医生还夹取了活检,虽然医生说没发现大的问题,可毕竟取了活检了呀,莫不是还有其他问题吧,医生说要等两天,算了,多猜无益,不想那么多了,耐心等病理结果吧。
第三天,终于等到病理报告了:胃窦型黏膜轻度萎缩性炎伴浅表糜烂,局灶腺体肠化。HP特染:++。还好!没有癌,压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可是肠化又是什么鬼,莫非是传说中癌前病变吧,是不是特别容易变成癌!
带着疑问来到消化科复诊,医生仔细询问了日常饮食、有无腹痛、嗳气、反酸、烧心等感觉,仔细看了相关检查报告,安慰说就是常见的胃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开了药,让她按嘱服药,三周后复诊。针对她的疑问,让她别太担心,肠化是常见现象,疗程结束后定期复查就行。
那么,什么是肠化呢?容易转变为癌吗?
腺体部分上皮肠化
肠化,全称是肠上皮化生,就是正常不应该出现肠黏膜上皮的地方出现了肠黏膜上皮。胃黏膜最常见,胃窦及贲门部位比较多,是胃黏膜针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改变,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
正常胃黏膜,主要由胃固有腺体及表面的由固有腺体产生的一层保护性黏液膜组成。胃底及胃体部分的黏膜具有很强的泌酸功能,使胃液保持酸性,维持胃内各种胃消化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酸性环境。同时这层保护膜能够保护胃黏膜自身免受酸性及消化酶的侵蚀。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的腺体主要是固有腺,胃底胃体部位以特征性的泌酸性腺体为主,胃窦以分泌黏液的腺体为主,不会出现肠黏膜的上皮。
当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胃内环境发生改变,胃黏膜表面屏障保护功能下降,导致表面上皮脱落、糜烂,如果影响不大,很快便由腺体颈部的干细胞分裂、分化,得以补充修复,此过程中如果不良影响持续存在,补充的部分新生细胞为适应环境改变,会改变分化方向,转变为肠黏膜上皮,出现特征性的杯状细胞,病理医生很容易辨认出来,这就是表面上皮的肠化。如果影响较大,持续时间长了,固有腺体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出现肠化,就是腺体肠化。
萎缩性胃炎,腺体肠化
这些化生改变,会随着致病因素的减轻或去除、内环境的改善,而恢复正常。由于表面上皮的更新速度为5-8天,而固有腺的更新时间为2-3年,即使经过药物干预,改善了内环境,表面腺体肠化能够很快恢复,固有腺体的肠化也会长时间存在。
肠化会变成癌吗?
以上过程说明,肠化是人体修复过程中的适应性改变,仅仅是由一种正常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正常组织,是一种可复性改变,并不是肿瘤,在所有的成年人体内,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肠化,肠化的存在的普遍性,说明了它不可能是癌前病变,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事实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不少胃癌周围常常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肠化腺体,有些人因此认为胃癌与肠化存在某种联系,不然又如何解释呢?前面解释了肠化机体是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它的大量存在只能说明胃黏膜的内外环境没有得到改善,而处于一种待续状态。也可以这么说,肠化与胃腺体的异型增生甚至胃癌是一种并行的改变,肠化腺体本身不会致癌,与胃癌并没有肯定的因果关系。真正与癌有关的是各种致病因素,肠化本身不会变成癌。
各位友友们,了解了这些,现在还害怕肠化吗?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消化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有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慢性胃炎患者普遍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伴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贫血、舌、口腔、消化道的黏膜炎症等。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治疗慢性胃炎,除了规范治疗外,还要注意以下七个禁忌:
忌酸辣刺激。
酸辣食物、咖啡、浓茶等对胃黏膜会有刺激性,故尽量少吃麻辣及过酸食物。此外,冷冻的食物也容易导致胃肠痉挛,应以微温食物为好。
忌烟酒无度。
酒精既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而促进致癌物吸收,又可造成胃黏膜的物理性损伤。吸烟会直接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故应禁烟限酒。
忌饥饱不均。
饥饿时,胃内的胃酸、蛋白酶无食物中和,浓度较高,易造成黏膜的自我消化。暴饮暴食也易损害胃的自我保护机制。故饮食要规律,防止过饥,建议七分饱。
忌过度疲劳。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如果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黏液减少,使黏膜受到损害。
忌滥用药物。
容易损伤胃粘膜的药物主要有三类:一是乙酰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二是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物;三是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
忌饮食不定时。
每天进餐不定时,或者持续不断地进餐,则会导致胃液分泌紊乱,容易导致胃粘膜损害,故饮食应固定于某一时间段,限制一日三餐,多则四餐。
忌睡前吃东西。
晚上睡眠时,也是大部分组织器官的“休养”时间,此时强迫胃肠道处于“工作”状态,不仅胃黏膜得不到修复,还会进一步破坏胃黏膜,导致胃溃疡等。
文: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雪
整理:莫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肚子胀气常常被看做是非常“小”的毛病,但是“小”毛病一旦发作就会降低食欲,引发的疼痛症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生活,除了饮食不当,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肚子胀气?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反击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食物获得所需要的能量,而消化系统在食物吸收消化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人却常常有肚子胀气的不适,这个“小毛病”究竟会带来什么不适症状?
一般情况下肠道内如果气体过多或者通道受阻,又或者排气不及时都会引发肚子胀气问题,目前很多人认为自己可以忍过去,但是肚子胀气其实是非常折磨人的疾病。
首先会引发腹痛、嗳气等不适症状,甚至会产生频繁放屁的尴尬情况。
其次,肚子胀气很容易升高横隔并导致胸腔变小,常常会限制肺部功能并引发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然后,大量的气体无法排出就会滞留在体内,很容易阻碍津液的正常循环,并且还会减弱内脏的活力,使各器官出现疲劳或受损的情况,扰乱内分泌系统。
最后,如果长期肚子胀气又不及时的处理,其实很容易削弱胃肠消化食物的能力,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也接踵而至,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还会有脱发或贫血的问题。
肚子胀气危害大,及时揪出“祸首”是关键
一、胃肠道疾病引发胀气症状
常见的胃炎、肠梗阻、胃肠肿瘤等疾病都会影响胃肠消化能力,由于气体无法及时排出而引发胀气症状,另外鼻炎患者长期用嘴巴呼吸也会有胃胀的不适。
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引发胀气症状
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会引发消化不良问题,而边吃边喝边说话则会吸入大量气体,另外容易产气或难消化的食物不容易被小肠吸收就会直接进入大肠,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使腹腔过度产气并引发胀气问题。另外有些人经常熬夜或者三餐不规律,饥饱失常都会使肠道消化功能异常。
三、精神压力大引发胀气症状
精神压力过大会在无形中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能力,这是因为不良情绪会干扰中枢神经并使胃肠功能紊乱,进而有肚子胀气、胃痛等不适。
面对肚子胀气的症状,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反击!
1.科学饮食:生活中要及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太多难消化以及容易产气的食物,要及时补充膳食纤维,日常的三餐需要定时和定量,做到细嚼慢咽是关键。
2.健康生活:日常作息规律且晚上不宜熬夜,最好适度的参加运动以增强胃肠的蠕动能力,同时要学会调整心态并懂得释放压力,避免情绪波动太大。
3.筛查疾病:如果出现了肠梗阻、胃炎等疾病,应该积极的按照消化科的医生的要求做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