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筛查做什么检查,以及检查癌症是哪几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
癌症早筛
选对项目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筛查,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数常见癌症都有敏感的检测手段。
肺癌——低剂量CT
传统肺部病变筛查手段里,最常见的是X线检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胸片检查。但是,胸部X线片对肺癌的敏感性较低,而且只有当结节大于1厘米时才能被发现,加上难以判断性质,所以需要进一步做相关检查。用CT检测肺癌,分辨率高,肿瘤达到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
因此,建议50岁以上人群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线片换成低剂量CT。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中也建议,肺癌高危人群,要进行低剂量CT筛查。
胃癌——胃镜+活检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的患病风险比女性高6~8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然而,我国早期胃癌占比较低,不足20%,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进展期胃癌。胃镜是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可发现消化道溃疡、炎症、肿瘤,可明确消化道出血位置,及早发现消化道癌前病变等。
一般而言,出现萎缩性胃炎、胃肿瘤、胃溃疡的人群建议做胃镜及活检,以期胃癌早防、早治。
结直肠癌——电子结肠镜
90%的肠癌是由息肉发展而来的,从息肉发展成癌症又需要10年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早期及时发现息肉,对其进行切除,后续复查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所以,呼吁大家从40岁后开始做肠镜检查。55岁是肠癌的高发年龄,建议大家重视起肠镜这个筛查手段。
食管癌——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通过电子镜头或内窥镜对消化器官黏膜进行直接检查。通过内镜检查食管癌时,可直观了解病灶的部位、大小、扩散情况、表面形状、病灶数量、颜色、浸润深度等。内镜检查还可以直接获取细胞组织,并对细胞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利于病情的诊断。
对于无特殊情况的以下人群,建议每三年定期检查一次: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地区;长期饮食习惯不好,抽烟、喝酒或喜欢吃腌制食品等;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的人群。
肝癌——甲胎蛋白+肝脏B超
查肝癌需要做“甲胎蛋白+B超”联合检查。甲胎蛋白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可以通过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该指标出生一年后维持低水平,只有患肝病时才会升高,是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指标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单独用甲胎蛋白普查,会有一定漏诊率,因为只有80%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升高,也就是说单纯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性。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肝脏B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肝癌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是临床诊断早期肝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需要定期做以上两项肝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患者,食用黄曲霉素超标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
乳腺癌——乳腺B超、钼靶检查
乳腺B超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的特点。它可以准确分辨乳腺肿块的囊性和实性,能发现5毫米以上的结节或者肿块,可以应用于腋下淋巴结和乳腺引流区淋巴结的探查。超声是一种无辐射、无痛苦的乳腺癌筛查方法,适用于不适合进行X线检查的女性(如妊娠女性等)。超声检查在致密型乳腺女性中有更高的病变检出率,能更加全面地观察整个乳腺,降低乳腺癌的漏诊率。
针对乳腺癌的X线检查,又称钼钯检查,推荐35岁以上、乳房较大的女性重视钼靶检查。这类女性的乳腺组织相对疏松,钼靶检查成像的效果较好。该检查对微小钙化的识别率达到95%以上,可以检出85%~90%的乳腺癌以及发现部分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癌。
这两项检查在乳腺筛查时应该如何选择呢?每一种检查手段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东方女性乳房较小、乳腺细密,应以彩超为主、钼靶为辅。女性可以每年都用彩色超声检查,40岁以后再加上钼靶检查。彩色超声和钼靶X线片都没发现问题的,可两三年后再用钼靶检查一次。
另外,乳腺癌并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也会患乳腺癌,只是非常罕见而已。男性一旦患上乳腺癌,病情往往会比女性严重,存活率也比女性要低。男性乳腺癌在筛查手段上与女性患者类似,以超声和钼靶为主,必要时可行定位穿刺活检。
宫颈癌——HPV+TCT
宫颈癌是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且能通过早筛、早治而消除的癌症。宫颈癌是感染乳头瘤病毒(HPV)所致,这意味着针对病因进行宫颈癌的早期防治更加有效。目前国际公认最安全的宫颈癌筛查手段是采取细胞学检测(TCT)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学检测联合筛查的方式。业界也是将HPV+TCT两者联合筛查作为精准筛查或者二级防控宫颈癌的最好方式。
下列人群应该进行宫颈癌筛查:性生活不洁,并且曾经感染性病者;性生活低龄者;过早分娩或者多次分娩者;有过宫颈病变或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另外,如果女性近期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异常,也要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卵巢癌——CA125+盆腔超声
CA125也是一种肿瘤标志物,血清CA125浓度测定是应用在卵巢癌早期筛查中最为广泛的生化方法。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癌症防治刻不容缓。大约50%的早期卵巢癌患者和80%以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125值会升高,浓度升高的程度与肿瘤负荷和分期相关。
盆腔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盆腔器官及病变,超声医生根据所测卵巢的大小、形态、血流和血管分布可早期发现卵巢病变。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对评价卵巢病变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但是超声不能明确鉴别卵巢癌与普通卵巢疾病(卵巢良性肿物、内异症)。目前临床主要综合应用以上两种方式早期筛查卵巢癌。
对于卵巢癌的筛查,目前没有像乳腺癌、宫颈癌一样统一的筛查策略。患者需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后,再决定是否筛查,以及如何筛查。
前列腺癌——PSA
宫颈癌和卵巢癌是女性特有的肿瘤类型,同样,男性也有特有的癌症,这就是前列腺癌。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该项目也是通过验血进行检查。因为PSA价钱低廉,经过系统鉴别排除假阳性之后,PSA就成为早期筛查前列腺癌最方便、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
以上癌症筛查方法是我国近些年应用较广泛的筛查方法,容易鉴别癌症类型。希望大家在体检时,能针对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不给生命留下遗憾,安享美好、健康人生。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作者: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杜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副主任医师 汤小虎
策划:吴卫红 谭嘉
编辑:栾兆琳
点击关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近年来,人们对于防癌体检越来越重视。像乳腺癌、肝癌、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这类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取得良好预后的癌症,对一定人群确实应该进行筛查。
不过,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强调,对于某些种类的癌症,进行广泛的人群筛查可能没有必要,甚至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癌症筛查的底层逻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哪些癌症筛查能带来好处?对于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主要取决于年龄段和患病风险),某些癌症筛查获得的好处(获益)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这5大常见癌症:
资料来源:参考资料[3-10],整理制图:健康榨知机
癌症筛查,会带来什么损害?1. 癌症筛查本身可能带来身体不适、辐射暴露增加
比如乳腺钼靶检查中,为获取良好的图像对比度,需要充分压迫乳房,使乳腺厚度均匀、减少运动。但是,有的人乳房受压可能感到不适。解决方式是让被检测的人自己控制压迫。
再比如,不打麻药的结肠镜检查,做的时候可能带来明显不适。
图片来源:123RF
此外研究显示,多次进行诊断性CT检查会提高终身癌症风险。注意,这里说的是诊断性CT检查,与肺癌筛查中使用的低剂量CT不同。但大家依然要了解,CT等检查会导致辐射暴露增加。
2. 不一定能及时查出病灶
一方面,筛查有假阴性:也就是“有病却查不出来”,实际上已经有恶性肿瘤正在生长,但筛查可能因为技术、人员或病灶本身的原因,无法发现病变。
另一方面,有的肿瘤发生、进展很快,但由于检查成本高或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不支持跟着它的进展速度进行如此高密度的筛查。
这方面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胰腺癌。胰腺癌在全人群中发病率较低,同时进展快,CT不够敏感,而筛查需要做核磁共振(MRI)或超声内镜检查。
事实上,对于有家族性危险因素的胰腺癌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每年1次甚至半年1次的胰腺癌筛查。但在全人群中,显然不适合大规模筛查。
3. 可能导致假阳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假阳性意思是“没病却查出异常结果”,这可能导致错误的医疗干预,如不必要的手术。犹他大学曾开展一项卵巢癌筛查随机对照研究,发现3.9万例女性中3285例出现假阳性结果,其中1/3接受了手术。在这项研究中,接受卵巢癌手术的患者中假阳性例数≥80%。
此外,假阳性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影响精神健康。
4. 即使确实筛出了癌症,治疗也可能没啥用甚至有害
这条听上去可能比较抽象,这里举一个神经母细胞瘤筛查的例子。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主要见于儿童的肿瘤。总得来说,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同时,部分神经母细胞瘤可自愈。日本曾进行这个病的筛查,结论是筛查可提高其生存率,但日本的统计数据存在缺陷,可能导致显著的偏倚。
德国以境内16个州中的6个为筛查组、其余为对照组,加拿大以魁北克省为筛查组,安大略省为对照组,各自严谨地进行了为期5年的对照研究,发现:筛查组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比对照组高出一倍,但两组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死亡率没有区别。也就是和不筛查相比,筛查只是把预后良好甚至可自愈的患者查了出来、然后进行了治疗,并没有改善预后。
两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成为流行病学史的经典研究,很多流行病学课堂讲偏倚都会提到这个例子。事实上,有多种统计学偏倚可能导致观察性研究结果偏离事实,显得偏向于“从筛查中获益”。
再比如甲状腺癌,本身死亡率非常低。通过体格检查等方式发现疑似甲状腺结节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是有必要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的;但没有必要对全人群进行筛查,目前也没有针对一般风险人群的筛查指南。
图片来源:123RF
虽然很多体检有这个项目、大家也看到发病率激增,但中国城市地区77%-83%的甲状腺癌属于过度诊断。被过度诊断后,患者会接受不必要的治疗,而且面临着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生活质量损害,比如甲状腺切除术和终生激素替代疗法。
5. 筛查是为了干预,而有的人已经不适合进行干预,因此不必再进行筛查。
比如在肝癌高危人群中,有一类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而且无望接受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即使发现恶性肿瘤,也往往由于肝功能差而无法进行治疗。因此,一般不进行筛查。
我们该怎么做?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癌症筛查有两个关键:
筛查对象的范围;筛查的癌症种类。
针对一些常见癌症,目前已经有了筛查指南和共识,其中之所以会限定筛查对象的年龄段、是否高危人群、筛查频率,就是为了增加获益、减少危害,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图片来源:123RF
当然,在具体实践方面,现有的循证医学认识还存在局限,现有的证据也存在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今天说的只是人群统计学的证据,而每个人、每个家庭有各自的具体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可靠专业人士的意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有时,不必执着于“找到最好的选择”;回头再看,也不必为诊疗中的遗憾而痛苦。疾病面前,没有先知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科学、热爱生命。
参考资料
[1]郑荣寿, 张思维, 孙可欣, 等. 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J] .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3) : 212-220.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20922-00647.
[2]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Cancer J Clin. 2023 Jan;73(1):17-48. doi: 10.3322/caac.21763. PMID: 36633525.
[3]Lauby-Secretan B, Scoccianti C, Loomis D, Benbrahim-Tallaa L, Bouvard V, Bianchini F, Straif K;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Handbook Working Group. Breast-cancer screening--viewpoint of the IARC Working Group. N Engl J Med. 2015 Jun 11;372(24):2353-8. doi: 10.1056/NEJMsr1504363. Epub 2015 Jun 3. PMID: 26039523.
[4]Independent UK Panel o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f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 independent review. Lancet. 2012 Nov 17;380(9855):1778-86. doi: 10.1016/S0140-6736(12)61611-0. Epub 2012 Oct 30. PMID: 23117178.
[5]Berg WA, Bandos AI, Mendelson EB, Lehrer D, Jong RA, Pisano ED. Ultrasound as the Primary Screening Test for Breast Cancer: Analysis From ACRIN 6666. J Natl Cancer Inst. 2015 Dec 28;108(4):djv367. doi: 10.1093/jnci/djv367. PMID: 26712110; PMCID: PMC5943835.
[6]Shen S, Zhou Y, Xu Y, Zhang B, Duan X, Huang R, Li B, Shi Y, Shao Z, Liao H, Jiang J, Shen N, Zhang J, Yu C, Jiang H, Li S, Han S, Ma J, Sun Q.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rial comparing ultrasound vs mammography for screening breast cancer in high-risk Chinese women. Br J Cancer. 2015 Mar 17;112(6):998-1004. doi: 10.1038/bjc.2015.33. PMID: 25668012; PMCID: PMC4366890.
[7]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Aberle DR, Adams AM, Berg CD, Black WC, Clapp JD, Fagerstrom RM, Gareen IF, Gatsonis C, Marcus PM, Sicks JD.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 Engl J Med. 2011 Aug 4;365(5):395-409. doi: 10.1056/NEJMoa1102873. Epub 2011 Jun 29. PMID: 21714641; PMCID: PMC4356534.
[8]Vaccarella S, Franceschi S, Engholm G, Lönnberg S, Khan S, Bray F. 50 years of screening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n cervical cancer incidence. Br J Cancer. 2014 Aug 26;111(5):965-9. doi: 10.1038/bjc.2014.362. Epub 2014 Jul 3. PMID: 24992581; PMCID: PMC4150271.
[9]Cronin KA, Lake AJ, Scott S, Sherman RL, Noone AM, Howlader N, Henley SJ, Anderson RN, Firth AU, Ma J, Kohler BA, Jemal A. Annual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the Status of Cancer, part I: National cancer statistics. Cancer. 2018 Jul 1;124(13):2785-2800. doi: 10.1002/cncr.31551. Epub 2018 May 22. PMID: 29786848; PMCID: PMC6033186.
[10]Marrero JA, Kulik LM, Sirlin CB, Zhu AX, Finn RS, Abecassis MM, Roberts LR, Heimbach JK.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018 Practice Guidanc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Hepatology. 2018 Aug;68(2):723-750. doi: 10.1002/hep.29913. PMID: 29624699.
[11]Schilling FH, Spix C, Berthold F, Erttmann R, Fehse N, Hero B, Klein G, Sander J, Schwarz K, Treuner J, Zorn U, Michaelis J. Neuroblastoma screening at one year of age. N Engl J Med. 2002 Apr 4;346(14):1047-53. doi: 10.1056/NEJMoa012277. PMID: 11932471.
[12]Woods WG, Gao RN, Shuster JJ, Robison LL, Bernstein M, Weitzman S, Bunin G, Levy I, Brossard J, Dougherty G, Tuchman M, Lemieux B. Screening of infants and mortality due to neuroblastoma. N Engl J Med. 2002 Apr 4;346(14):1041-6. doi: 10.1056/NEJMoa012387. PMID: 11932470.
[13]Mengmeng Li, et al., (2021). Mapping overdiagnosis of thyroid cancer in China.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1)00083-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