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病人持续低烧会危险吗,以及癌症病人一直持续发烧怎么回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对于许多肿瘤患者来说,发烧发热不是一个很好的症状,特别是当出现肿瘤发热或者是其它病毒感染发热时,肿瘤患者和家属往往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种发热。那么如何分辨肿瘤或癌症导致的发烧,还是普通发烧呢?
普通发烧患者体感“发冷”,感觉打寒颤,希望增加衣物。服用抗生素或者过敏药物后很快降下来,不使用药物时会持续。而肿瘤或癌症导致的发烧,患者在体感上并不会觉得身体发冷,比较正常,使用体温计或测温枪检查的指标高于正常体温。服用抗生素或抗过敏药物无效,但是用了抗癌药时,发热就会慢慢消退。
肿瘤或癌症导致的发烧在不同时段的温度不同,从一些患者的情况看,早上到中午的时候体温接近正常值,下午和晚上时候的体温上升,达到医学上的发烧标准。在持续时间上,癌性发热的病程更长,动辄迁延数月,与感染性发热差异显著。
在症状体征上,癌性发热患者在早期可能与感染性发热无明显区别,但随着病程延长,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消瘦、贫血等慢性衰竭表现,而普通发热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那么,癌症引起的发烧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癌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摄氏度之间,血常规中血象可以无异常,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可以在正常范围,低热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没有畏寒、寒战等症状。癌性发热多见于肿瘤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增殖过快,出现缺血坏死而出现吸收热,另外恶性肿瘤细胞浸润激活白细胞释放致热原,肿瘤细胞自身也会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会引起发热;肿瘤侵犯脑部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发热。
感染也会发热。癌症病人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微生物的感染,比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等,当出现感染性发热时,高热居多,有时超过38.5℃,可以出现血常规异常,白细胞和中性比列增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比例增高提示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在细菌感染时升高比较明显。发热同时可合并一些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呕吐、尿痛等等,不同的地方感染有不同的症状出现。抗生素或者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体温会逐渐下降。
癌症病人发热时先判断是何种类型发热,如果考虑感染性发热,需要根据症状确定是什么部位感染可能。高热时查血培养,根据培养结果指导用药,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如果有留置导管在体内的病人,比如PICC导管、导尿管、引流管等等,要排除导管相关性发热。放化疗期间病人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过低时,会出现合并感染,或者粒细胞缺乏性发热,这时候需要暂停放化疗,及时升白细胞,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癌性发热属内伤发热,通常在明确患者的病因病机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的采用益气养血、甘温除热、疏肝解郁、滋阴清热、活血散结、解毒清热等治法。还可以配合解热镇痛类的药物,使退热快而作用持久,同时可改善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同时,中医在治疗癌症发热的同时,也可有效杀灭癌细胞,改变身体癌症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发热情况。
发热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免疫系统与病菌的对抗,更不能惶惶不可终日。治疗发热只有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肿瘤的病理状况,发热热型等辨证分型论治,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在当代,癌症的发病率相比于过去大大提高了。现代的医学技术相对于过去有了很大的进展,大多数癌症都有治疗的方案,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许多。
但癌症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转移复发,治疗起来较为棘手。所以,即使是早期的癌症,手术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治愈率。
所以患者及其家人也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术后康复期,如果身体出现了不适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复诊,起到及时了解疾病动态的作用,避免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期。
发烧这一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说明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了异常。
如果是癌症患者出现经常发热的情况,有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感冒引起发热。因为患者在患上癌症之后,身体的抵抗力会大幅降低,导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所以,癌症患者很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影响,容易患上感冒,且症状可能会比正常人要重。
所以如果癌症患者得了感冒,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因为抵抗力过差加重,引起肺炎。同时,癌症患者还常出现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
当癌症患者受到感染出现其他疾病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二、化疗的副作用。如果癌细胞的侵袭程度较深,癌症的预后较差的话,一般在术后会辅助以化疗作为治疗手段,清除体内的癌细胞,降低癌症的复发率。
但是化疗不仅对癌细胞有杀灭的作用,还会对自身的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危害。经过长时间的化疗,身体的各个器官尤其是肺部容易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容易引发肺炎。
而患上肺炎后的典型症状就是发热。据统计,近八成的癌症患者在化疗之后出现身体内白细胞水平下降的情况,这使得患者更加容易患上炎症。
三、内分泌紊乱。癌症患者如果在术后康复期不加以重视的话,很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这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泌紊乱导致的,激素不平衡也会引起发热现象。
所以,一旦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检查,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总之,癌症患者的体质要比常人更弱,所以自身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患者在术后接受了放疗、化疗的后续治疗,自身的体质就会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处于化疗期间的患者。
一旦出现发热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告知自己的主治医生,以便医生及时判断身体出现的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癌症患者自身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当今,癌症已经属于可治疗的疾病,只要患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术后按时随访,持续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疾病的治愈率是比较高的。
对癌症病人来说,发热有可能代表着病情进展,肿瘤扩散。恶性肿瘤病人发热见于两种情况: 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和恶性肿瘤伴发感染所引起的发热,极少数病人可能出现药物热,还有一种就是患者自觉内热,体面温度并不能测到升高,但患者内部火热,就想吃凉的东西,这种情况大部分是肿瘤体内广泛侵犯的表现。
肿瘤病人发热,常见的原因有哪些?癌症病人会出现与肿瘤无关的发热,比如普通感冒,发热的情况和其他人一样,体温忽高忽低,或有寒战,对症处理,大多很快也就缓解了,只是有些病人免疫力低,小心一些。
还有一些与肿瘤相关的感染引起的发热,比如肺癌,肿瘤压迫、堵塞支气管管道,远端肺分泌物不能排出,形成阻塞性肺炎;留置的各种管道感染,若是静脉导管感染,发生菌血症,多有高热寒战;若病人长期卧床,褥疮感染、尿道感染等也会引起发热。感染性问题使用抗生素应该有一定的效果,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药源性发热。这个就跟肿瘤患者治疗相关了,我们都知道,治疗肿瘤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其中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就是发热,如博来霉素、干扰素、白介素、唑来膦酸、顺铂等。除此之外,一些血制品,如输血、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也会导致发热。药源性发热一般在治疗后发生,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也不太高,常常在治疗后24小时内就自行消退了。
还有癌性发热,又叫肿瘤热,顾名思义就是由于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当肿瘤细胞生长迅速使肿瘤组织中心因供血不足,发生坏死、液化,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引起发热;或者,肿瘤的刺激,也会导致机体产生应答反应,使体温调节失衡,也会引起发热。这种发热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超过两周,而且温度多数不超过38.5℃,以中低热为主。
如果是是感染性发热或者药源性发热,就跟肿瘤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把细菌、病毒消灭或者治疗后停药换药,发热自然而然就好了。如果是癌性发热,上面也说了,当肿瘤细胞生长迅速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引发癌性发热,这个时候的发热就代表病情进展或转移。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癌性发热属内伤发热,通常在明确患者的病因病机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的采用益气养血、甘温除热、疏肝解郁、滋阴清热、活血散结、解毒清热等治法。还可以配合解热镇痛类的药物,使退热快而作用持久,同时可改善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饮食上可以吃点百合、银耳、莲子等性凉之品做羹汤为辅食,可帮助缓解病情。同时,中医在治疗癌症发热的同时,也可有效杀灭癌细胞,改变身体癌症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发热情况。
发热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免疫系统与病菌的对抗,更不能惶惶不可终日。治疗发热只有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肿瘤的病理状况,发热热型等辨证分型论治,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