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哪些(肿瘤和癌症的区别)

2023-09-13 14:23:33
肿瘤知识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哪些(肿瘤和癌症的区别)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哪些,以及肿瘤和癌症的区别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食药科普|涨知识!安安妹教你6类抗生素的区别

带有“霉素”字样的药品众多,像红霉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等都很常见。那么,这些“霉素”应如何区分?临床应用有什么不同?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代表药: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甲红霉素、罗红霉素、泰利霉素等。

抗菌谱:主要针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球菌、以及对部分革兰阴性菌。

用途:治疗革兰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菌、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敏感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另外,红霉素可用于治疗抗青霉素细菌感染,以及适合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使用。

2.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代表药: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抗菌谱: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非肠球菌、部分需氧革兰阴性球菌以及各类厌氧菌。

用途: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关节感染,厌氧及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如腹膜炎、盆腔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代表药: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大观霉素等。

抗菌谱:抗菌谱广,对各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等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效果。部分药物对于结核杆菌高效,但对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阴性球菌效果较差。

用途: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需与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利福平等联合用药。另外,链霉素可用于治疗结核病。

4.多肽类抗生素

代表药: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以及多粘菌素类等。

抗菌谱:抗菌谱窄,多粘菌素类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沙门菌、志贺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尤其是对脆弱拟杆菌和梭菌抗菌效果较强。

用途:多粘菌素类可用于局部治疗敏感菌所引起的耳、眼、皮肤、粘膜及烧伤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口服时用于肠道手术前准备。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可用于治疗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结肠炎等。

5.四环素类抗生素

代表药: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地美环素、多西环素等。

抗菌谱:抗菌谱广,包括常见的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需氧菌以及厌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等。

用途:本类药物对于治疗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等有特效,同时是衣原体引起的鹦鹉热、肺炎衣原体引起的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和沙眼等的首选药,对鼠疫、霍乱、布鲁病、腹股沟肉芽肿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6.氯霉素类抗生素

代表药:氯霉素、甲砜霉素。

抗菌谱:与四环素相似。

用途:氯霉素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伤寒、副伤寒、流感杆菌性脑膜炎等严重感染;局部可用于治疗沙眼、结膜炎和耳部表浅感染等。甲砜霉素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以及其他沙门菌感染。

温馨提示:抗生素长期使用可引起细菌的耐药性,使得抗菌效果减弱甚至无效。因此,日常应用须谨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延长用药时间,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请立即就医。

温馨提示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相关问题,请及时拨打“12331”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把具体情况留言给我们哦~

-END-

编辑丨安安妹

运营推广:汉联创

来源:科普中国

阿奇霉素+头孢菌素可以1+1>2?用事实说话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生将阿奇霉素与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禁要问,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与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会产生 1+1>2 的效果吗?

传统观点是怎么看待二者联用?

传统的观点认为,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快效抑菌剂,能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致细菌生长处于静止状态,细菌合成细胞壁的过程停止。

头孢菌素是 β-内酰胺类快效杀菌剂,作用原理是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且只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故两者合用快效抑菌剂可能降低快效杀菌剂的疗效。

据此,认为这两种抗菌药物不能联合应用

然而, 这一传统观念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质疑, 他们发现, 两者联合应用在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时疗效良好。

近年有哪些证据证明二者可以联用呢?

如 Waterer 等对他们 1996 年 1 月~2000 年 7 月间收治的菌血症性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联合应用 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组明显提高了疗效。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两药联合组。

在最近几年的指导性文献中, 在这方面的理念也有明显改变, 如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其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 将 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作为重症肺炎和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患有肺炎时的经验性治疗措施之一。

按照传统理论如果两种抗菌药物合用时会怎样?

如果感染菌对两种抗菌药物均敏感, 则快效抑菌剂肯定降低快效杀菌剂的疗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会降低整体疗效。

试想, 既然细菌已被快速抑制, 感染将很快得到控制, 根本用不着快效杀菌剂再来控制感染了。何谈降低其疗效呢? 这种情况的弊端仅是浪费快效杀菌剂这种药源而已。

如果抑菌剂的剂量小, 不足以全部抑制细菌, 未被抑制的细菌会继续繁殖, 这时合用的杀菌剂将是十分及时的补充。如果感染菌只对快效杀菌剂敏感, 而对快效抑菌剂耐药, 两者互无影响, 细菌将被快效杀菌剂控制, 同样不会降低疗效。

在没有得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报告前, 这种有浪费药源之嫌的联合用药是相对合理的。

事实怎么说?

事实上, 在控制某种细菌感染时, 即使该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 总是有耐药菌株存在, 残存的耐药菌有被另一种抗菌药物清除的可能。更何况感染有时为混合感染呢? 例如一般细菌合并衣原体、支原体或军团菌感染时, 这两者联用更有其合理性。

两者联合应用降低疗效是在体外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而体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所使用的剂量,β-内酰胺类临床用量很大, 远高于体外试验浓度。

再如药物分布, 大环内酯类在肺组织的浓度远大于其血药浓度,而 β-内酰胺类正好相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能在吞噬细胞内聚集, 吞噬细胞在向炎症部位迁移过程中阿奇霉素可以从吞噬细胞中释放出来, 在感染部位达到较高浓度而起到更好的抗菌效果。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还与免疫系统存在协同关系, 具有促进细胞免疫的功能, 如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促进巨噬细胞吞噬, 还可提高多形核细胞的趋化性。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清除细菌生物被膜, 当生物被膜被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破坏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就能发挥其强大的杀菌作用而将细菌清除, 两者联合相得益彰。

如果仍然对这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有所顾虑, 那么也可以采用在给药顺序上先给予杀菌剂后给予抑菌剂, 或在考虑有 BF(生物被膜)存在的情况下, 给予一个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和一个足量的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办法, 或许不失为临床上的一种妥协之策。

总之,β 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作为重症、难治或者考虑为混合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是合理、有效和安全的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特别是应尽量取得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来指导临床选择抗菌药物,以免产生耐药菌增多, 毒副反应增加, 二重感染等不良后果。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5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