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治疗癌症(癌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3-09-13 21:12:31
肿瘤知识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疟原虫治疗癌症(癌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疟原虫治疗癌症,以及癌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疟原虫能杀死癌细胞?

疟原虫能“以毒攻毒”杀死癌细胞!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教授公布的这项初步科研成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相关文章报道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乐观追捧和追问质疑齐飞。近日,记者走访广州两家参与临床试验的医院发现,已有不少来自全国的患者及家属前来咨询申请入组。对于外界热炒的“疟原虫能治愈癌症”的说法,多位专家表示,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效果仍有待更多临床案例研究及长时间的验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实地探访

全国患者赴穗申请入组试验

参与该项疟原虫免疫疗法临床试验的两家医院分别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者发现,相关病区当日没有咨询人员在场,病区墙上留有咨询电话,但难以打通。走廊上张贴的《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的展板显示,课题负责人为钟南山、陈小平、欧阳铭。据最新信息,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科研项目已结束入组。

而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一早已有多位申请入组的患者在排队。有患者家属告诉记者,自己是看到央视报道后专程来广州的,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寻求疟原虫免疫疗法。“当然是希望能够治愈了,但是也知道科研不一定每次都成功。”这位患者家属表示,他们愿意承担治疗风险,因为患者本人已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案。

记者获悉,目前已有来自北京、河北、湖南等地的上百名患者登记报名该项目,有患者家属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获取到准确有效的信息,网络上公布的部分报名流程与现场情况不匹配。

真实

效果

还需足够案例及长时间观察

关于陈小平的这一研究,在不少自媒体的文章中,都用了“治愈癌症”的字眼,这促成了这一话题的急速热炒,也引来了无数的质疑。但记者梳理发现,陈小平、钟南山两位学者的表述,均未用到“治愈癌症”这一说法。

陈小平教授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疟原虫治疗的方法就是给癌症患者打入1毫升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经过观察,在最初的10例患者中,5例有效,其中2例可能已经被治愈。陈小平强调“可能被治愈”的说法,是因为在医学上验证一个疗法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还要观察5年的时间看癌症是否复发。而目前这项研究中,对最早的患者的观察仅约2年,说治愈还为时过早。

近日,钟南山院士也回应称,该疗法仍在实验中,尚未达到被批准条件性用药的阶段。目前该项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苗头,但是下结论太早了。”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相关负责人说,癌症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更大数据的随机对照试验,因此从有效性来说,目前还不能准确评价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效果。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表示,这项研究目前参与人数还太少,也没有正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所以疗效和副作用都属于未知。在临床数据发表之前,一些自媒体向大众宣传“疟原虫是抗癌神器”是不合适的,用“治愈”这个词更是严重误导。

质疑焦点

疟原虫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目前,网络上对该研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该临床试验是否合规上。往病人身上注射含疟原虫的红细胞,是否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记者查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发现,与参与疟原虫治癌研究的三家医院相对应,注册了用疟原虫进行癌症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共有三个,分别通过了中国注册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和云南昆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有人担心,在癌症晚期患者身上再种上疟原虫,是否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感染疟原虫会导致病患出现周期性发烧等各类症状。对这一疑问,陈小平教授团队表示,疟原虫免疫疗法的副作用是发热和贫血,但团队用青蒿素控制疟原虫的密度在较低的水平,可以让患者不发热、不出现贫血。在疗程结束时,可以用抗疟药彻底清除疟原虫。

青蒿素是否能控制住疟原虫?记者采访了曾多次赴非洲参与疟疾防治项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徐勤。他表示,对于注射进入人体的混在红细胞中的疟原虫,青蒿素一样有效,但需要注意如果血型不同可能出现溶血。

据南方日报

疟原虫可以治癌症?事实是这样的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癌症免疫治疗以来,各种“奇思妙想”的报道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最近,关于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的新闻,纷纷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一时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很多人也表示质疑,这个曾经让人类害怕的“大魔头”,真的成了对战癌症的“特效药”?这种疗法真的可行吗?今天,我们就详细和大家聊一聊。

为什么说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

众所周知,疟原虫是导致疟疾的病原体,其治疗癌症无非具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直接效应。疟原虫可选择性杀死癌细胞,或直接吞噬或释放针对癌细胞的有毒物质,但这种神奇效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种是间接效应。疟原虫的感染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来抵抗,顺便把癌细胞也杀死了。这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策略倒是屡见不鲜。早在十九世纪末,借助细菌感染杀死肿瘤细胞实际上就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用疟原虫治疗癌症可行吗?

首先是潜在致病性。如果用活疟原虫(无论是野生还是去除治病因子),它们都仍具有很大的致病性,尽管目前有治疗疟疾的药物,但是也不敢保证百分之百有效。

其次是风险难控性。即使疟原虫不引发严重疾病,但疟原虫含太多物质,具有“大杂烩”的味道,很难避免其中的成分引发严重临床副反应的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第三是效率低的问题。由于疟原虫是一种生物体,在体内的运输效率和扩散效应都远远低于小分子药物(如顺铂、紫杉醇和格列卫),也低于大分子抗体药物(如赫赛汀和贝伐单抗等),这也严重限制了治疗效率。

总体而言,如果疟原虫引发疟疾治疗癌症是通过间接激活免疫系统实现的,那么这一策略的前景很难说乐观。这里以疫苗发展为例,传统疫苗是采用减毒或失活的病原体,而现在则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关键蛋白甚至蛋白片段,大大简化了制备流程并增加了安全性。同样道理,目前可以采用较为安全的免疫激活策略来实现肿瘤治疗目的(像去年诺贝尔奖的免疫负调控因子抑制剂),自然减少了用病原体来激活免疫系统这种风险性较高、效率较低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采用诱导疟疾而实现肿瘤治疗的策略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理想方案。

但作为一种经验性大于理论性的肿瘤治疗,也很难判断疟原虫治疗癌症百无一用,作为一种选择倒可以尝试。也许对某种特殊类型的肿瘤确实具有一定疗效。

综合判断,疟原虫治疗肿瘤目前只能是一种尝试,很难说得上成功,更谈不上达到“治愈”效果。癌症仍是一种顽疾,目前治疗效果距离公众预期仍有很大差距,自然引发寻找新的治疗策略,疟原虫治疗肿瘤最终走向成功还是失败则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来证明。(据科普中国)

医学越来越发达,癌症却逐年增多,这是为什么?3个原因要深思

“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这句话出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他,面对每天“蜂拥而至”的患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在如今医学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为何病人却越治越多呢?尤其是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癌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人数共计1929万人。

其中,中国患癌人数为457万,占比23.7%,是全球癌症新增人数最多的国家。大约每4名新增的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发生在中国,这也意味着,可能平均每分钟就有8个中国人被确诊癌症。而全球996万癌症死亡病例中,中国患者就占了30%!

不知道大家面对这个数字,是否跟小艾一样感到触目惊心呢?而这仅仅还是2020年之前的数据,这些数字现在还在不断增加,比例也在增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防治癌症呢?

一、为什么医学越来越发达,为何癌症却越来越多?

1、老龄化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衰老是公认的癌症风险因素之一,年龄越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越高。

端粒,是DNA的非编码重复序列,发挥如“安全帽”般的保护作用,防止基因组的损坏。端粒长度被认为是生物衰老的一个指标,随着年龄增长,端粒会越变越短,与线粒体产生交流,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自噬过程,从而摧毁可能癌变的细胞。但同时,衰老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难以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可能癌变的细胞就会逃避自噬过程,实现癌变并永生。

2、医学发达提高早诊率

如今越来越多人注重健康体检,加上现在早期癌症的筛查方式对比以前更加先进,如过去主要依靠胸片来筛查胸部疾病,难以检查出一些小的肺部结节。而如今借助CT,即便是几毫米的肺膜玻璃结节也能及时被发现。

另外,癌症的“过度诊断”也可能导致癌症病发率升高。所谓“过度诊断”,即通过先进的影像方法和其他的检验方法来检测出癌症,但许多早期发现的癌症可能至死都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如我国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现象,基于我国35个癌症登记处的数据分析显示,和不断攀升的发病率相反,我国的甲状腺癌死亡率仍然很低。

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发病率的增加通常伴随确诊年龄的变化——新诊断患者年龄大多在中年(35-64岁),而不是老年(65-84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度诊断”导致的癌症发病率上升,或不能反映真实的发病情况。

3、生活方式影响

生活方式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癌细胞是身体内的正常细胞发生变异、长大和增殖而成,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消灭癌细胞。但若是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一直处于致癌环境中,就容易促进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一旦癌症形成时会进一步击溃免疫系统,对人体开始灾难性的攻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至少有60%的癌症发病是源于个人本身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合理的饮食、吸烟、饮酒以及缺乏运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导致,防癌也不能仅关注一方面,而是应该多管齐下,构筑一堵坚硬的防癌城墙。

二、防癌需“三管齐下”

预防大于治疗,中国人讲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防癌症,讲究“三管齐下”。

1、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一项发表于《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基于442501人的数据进行了大样本量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遗传风险的高低,健康生活方式都能够帮助高危人群降低患癌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抽烟;不喝酒;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保持每天预约的心情;每周进行适量的运动;饮食均衡等。

2、做好癌症早筛

常规的健康体检 ≠ 有针对性的肿瘤筛查。普通健康体检,侧重点主要在体格检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方面,能够帮助普通人群评估自己的健康状态。

但是想要有效预防癌症,则需要借助“癌症筛查”,来帮助高危人群评估患癌风险,做到早诊早治。每个人因为自身不同的健康状况,筛查的重点方向也不同。

如常规体检中的胸片检查,难以发现<5mm的微小肿瘤,对非钙化的小结节不敏感,存在着显示盲区,无法看到被心脏和脊柱遮挡的区域等,在早期肺癌筛查中容易出现漏诊情况。因此,想要有效筛查肺癌,还要依靠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

3、接种疫苗

数据显示,全球约五分之一的癌症是由病毒、细菌等持续感染引起的,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幽门螺杆菌(Hp)等。而接种HPV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相关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远离癌症相关病毒、细菌,也就能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率。

三、癌症生存率升高,不要轻言放弃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的中国癌症生存率研究,从2003-2005年到2012-2015年,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从30.9%显著增加到40.5%。

可见,虽然癌症高发,但我们仍能够有效控制死亡率,帮助更多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而作为个人,确诊癌症后,首先不能轻言放弃,要学会坦然接受并积极面对,相信医生,相信自己。对抗癌症,规范治疗和积极态度都很重要,一个好心态往往能让患者在抗癌路上走得更远,直至胜利。

参考资料:

[1]Genetic Risk for Overall Cancer and the Benefit of Adherence to a Healthy Lifestyle. Cancer Res. 2021 Jul 28.

[2]Mengmeng Li, et al., (2020). Global trends in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and the impact of overdiagnosi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10.1016/S2213-8587(20)30115-7

[3]《乐观是战胜癌症的“良药”》.中国家庭报.2021-7-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8 | 评论:0